内蒙古鸡冠山斑岩钼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研究

被引:39
作者
陈伟军 [1 ,2 ]
刘建明 [1 ]
刘红涛 [1 ]
孙兴国 [1 ,2 ]
张瑞斌 [1 ,2 ]
张作伦 [1 ,2 ]
覃锋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斑岩钼矿; Re-Os等时线年龄; 流体包裹体; 内蒙古鸡冠山; 西拉沐伦钼矿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65 [钼];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内蒙古鸡冠山钼矿床是西拉沐伦钼成矿带上的典型斑岩矿床。矿床产于火山侵入杂岩中,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对矿床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铼-锇同位素分析,获得了151.1±1.3Ma的等时线年龄,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侏罗世。成矿作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阶段为石英-黄铁矿阶段,发育乳白色石英和粗粒浸染状黄铁矿;中阶段包括早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亚阶段和晚期石英-萤石-金属硫化物亚阶段;晚阶段为石英-碳酸盐细脉,穿切早、中阶段脉体和矿物组合。鸡冠山钼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主要有六种类型:富液相、富气相、含子晶多相、含CO2三相、纯CO2及纯液相包裹体。其中,早阶段以富气和富CO2包裹体为主,中阶段多种包裹体共存,晚阶段则主要为富液包裹体。冷热台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阶段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480℃,盐度最高>66.75%NaCleqv,包裹体气相成分富含水和CO2,液相成分则以水为主,子晶矿物有石盐、黄铜矿以及指示氧化条件的赤铁矿等,同时也说明成矿流体是富含成矿金属元素的。中阶段早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0~480℃,晚期石英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80~320℃。中阶段流体盐度介于4.65%~56.76%NaCleqv。中阶段包裹体含石盐、方解石、黄铜矿、赤铁矿等子矿物,富气相、富液相与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共存,且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而盐度相差悬殊,指示流体发生了沸腾。晚阶段流体的温度降低至100~180℃,盐度则低于10.86%NaCleqv,流体包裹体成分主要为水。鸡冠山钼矿成矿流体演化从早至晚为:从早阶段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富CO2、富成矿物质以岩浆热液为主成矿流体,演化至晚期低温、低盐度、无子晶、贫CO2、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流体。沸腾作用是鸡冠山钼矿形成的重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423 / 143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拉沐沦钼多金属成矿带钼矿化类型、特征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J].
曾庆栋 ;
刘建明 ;
张作伦 ;
陈伟军 ;
覃锋 ;
张瑞斌 ;
于文斌 ;
张晓晖 ;
翟明国 .
岩石学报, 2009, 25 (05) :1225-1238
[2]   华北克拉通北缘鸡冠山斑岩钼矿床成矿年代及印支期成矿事件 [J].
曾庆栋 ;
刘建明 ;
张作伦 ;
覃锋 ;
陈伟军 ;
张瑞斌 ;
于昌明 ;
叶杰 .
岩石学报, 2009, 25 (02) :393-398
[3]   内蒙碾子沟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张作伦 ;
曾庆栋 ;
屈文俊 ;
刘建明 ;
孙兴国 ;
张瑞斌 ;
陈伟军 ;
覃锋 .
岩石学报, 2009, 25 (01) :212-218
[4]   内蒙古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 [J].
覃锋 ;
刘建明 ;
曾庆栋 ;
张瑞斌 .
现代地质, 2008, (02) :173-180
[5]   内蒙古西拉木伦成矿带库里吐钼(铜)矿区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及含矿性分析 [J].
吴华英 ;
张连昌 ;
陈志广 ;
万博 .
岩石学报, 2008, 24 (04) :867-878
[6]   内蒙古西拉木伦成矿带碾子沟钼矿区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 [J].
陈志广 ;
张连昌 ;
吴华英 ;
万博 ;
曾庆栋 .
岩石学报, 2008, 24 (04) :879-889
[7]   内蒙古小东沟斑岩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聂凤军 ;
张万益 ;
江思宏 ;
刘妍 .
矿床地质, 2007, (06) :609-620
[8]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J].
李诺 ;
陈衍景 ;
赖勇 ;
李文博 .
岩石学报, 2007, (09) :2177-2188
[9]   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J].
陈衍景 ;
倪培 ;
范宏瑞 ;
F Pirajno ;
赖勇 ;
苏文超 ;
张辉 .
岩石学报, 2007, (09) :2085-2108
[10]   内蒙古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J].
聂凤军 ;
张万益 ;
杜安道 ;
江思宏 ;
刘妍 .
地质学报, 2007, (07) :89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