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行贿罪之思考

被引:54
作者
姜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行贿罪; 受贿罪; 刑罚目的; 处罚几率; 处罚力度; 非罪化;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5.03.007
中图分类号
D924.392 [贪污贿赂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从刑事政策学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以"立法因果论"为依据拟加重对行贿行为的处罚存在缺陷。就刑罚一般预防目标的实现而言,加大处罚力度不如提高处罚几率。在对行贿行为与受贿行为实行双罚制的情况下,行贿人与受贿人订立了"攻守同盟"是受贿罪被处罚几率低的主要原因。以"立法效果论"为依据将行贿行为非罪化会使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产生"囚徒困境",从而有助于提高处罚受贿罪的几率并达到预防受贿罪之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行贿犯罪执法困局及其对策 [J].
李少平 .
中国法学, 2015, (01) :5-24
[2]   行贿罪量刑规制的实证分析 [J].
董桂文 .
法学, 2013, (01) :152-160
[4]   论后果考察理论在刑事立法中的适用 [J].
姜涛 .
法商研究, 2012, 29 (05) :86-93
[5]   激励、效能、谦抑:二元化犯罪模式的法理审视 [J].
姜涛 .
时代法学, 2010, 8 (03) :20-27
[6]   受贿罪立法问题研究 [J].
张智辉 .
法学研究, 2009, 31 (05) :164-174
[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价值边界 [J].
姜涛 .
法商研究, 2007, (01) :9-15
[8]   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2006, (04) :18-37
[9]   本市检察机关从源头遏制贿赂犯罪 行贿同样治罪 [J].
林里力 .
上海人大月刊, 2003, (11) :32-32
[10]   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中国的选择 [J].
王世洲 .
法学研究, 2003, (03) :1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