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制度的实施困境与纾解

被引:6
作者
莫张勤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关键词
生态红线; 生态安全; 生态管理模式;
D O I
10.16133/j.cnki.xxlt.2016.12.013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D922.68 [环境保护法];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030108 ;
摘要
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生态红线,使之成为环保法备受瞩目的创新制度之一。但根据该法的理解和适用,生态红线制度的运行过程存在补偿资金不足、画定交叉重叠、域内居民参与不全和越线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等问题。处于实施探索阶段的生态红线制度应运用创新模式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画定红线,借助市场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域内居民参与制度与完善越线法律责任。生态红线制度的实施须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保障生态安全,以达到促进生态与人类和谐发展之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的思考 [J].
柴慧霞 ;
饶胜 ;
王夏晖 ;
黄琦 ;
牟雪洁 .
环境保护科学, 2015, 41 (06) :18-22
[2]   “生态红线”制度体系建设的路线图 [J].
陈海嵩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09) :52-59
[5]   论生态红线的法律制度保障 [J].
王灿发 ;
江钦辉 .
环境保护, 2014, 42(Z1) (Z1) :30-33
[6]   我国第三方评价的应用探析 [J].
杨丽伟 .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08) :7-9
[7]  
自然保护地参与式生态补偿机制研究.[M].蒋姮; 著.法律出版社.2012,
[8]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奥)凯尔森(HansKelsen)著;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