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犯罪化的中国境域——以恐怖主义与网络犯罪的对照为视角

被引:18
作者
郭旨龙
机构
[1]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预备行为; 反恐怖主义法; 极端主义; 网络犯罪公约; 网络平台责任;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7.02.013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预防性犯罪化实践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当前的规范图谱:从司法上未遂入罪化到立法上预备实行化;从打击为自己的预备到打击为他人的预备;从规制犯罪的预备到规制所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预备。规范上的演变轨迹具有教义学上的基础论证和罪情上的契合动因:恐怖活动和网络犯罪原则上具有由可能的危害性大和危害的可能性高二者复合而成的高风险特质。但是,用基本教义分析两者的规范现状,对照《反恐保护主义法》、《网络犯罪公约》等国内外相关规定,可以发现预防性犯罪化的流程链条上的系统漏洞,需要体系性的补足和提升,实现刑法理论界对于刑事实践景象的有效知识供给和适时引领更新。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论《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恐怖犯罪的规定 [J].
张明楷 .
现代法学, 2016, 38 (01) :23-36
[2]   选言式而非连言式:财产犯中占有概念的界定路径 [J].
孙运梁 .
政治与法律, 2016, (01) :28-39
[4]   意大利反恐斗争与预备行为犯罪化——一个批判性反思 [J].
弗朗西斯科维加诺 ;
吴沈括 .
法学评论, 2015, 33 (05) :87-97
[5]   “违反国家规定”的时代困境与未来方向——以非法经营罪为切入点进行规范体系的审视 [J].
于志强 ;
郭旨龙 .
江汉论坛, 2015, (06) :120-126
[6]   论煽动恐怖活动的犯罪化——兼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相关条款 [J].
皮勇 ;
杨淼鑫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5, 33 (03) :143-150
[7]   网络恐怖活动犯罪与中国法律应对——基于100个随机案例的分析和思考 [J].
于志刚 ;
郭旨龙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 (01) :11-20
[8]   预备犯处罚界限论 [J].
郑延谱 .
中国法学, 2014, (04) :236-249
[9]   “双层社会”与“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标准 [J].
于志刚 ;
郭旨龙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3) :134-144
[10]   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 [J].
于志刚 ;
郭旨龙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 32 (03) :12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