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乌鲁木齐城市与区域意象研究

被引:4
作者
王长松
机构
[1] 不详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3] 不详
关键词
城市与意象; 乌鲁木齐;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09.06.029
中图分类号
F299.29 [城市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意象是人们对城市与区域环境的感知,空间环境具有辩证性,人们通过经验和价值观主观接受环境的刺激,并对其进行简化、分割、歪曲等处理,形成空间认知。通过梳理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对乌鲁木齐相关记载的游记、笔记、日记、诗文等资料,研究了二百年间乌鲁木齐城市意象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关系——以长沙市为例 [J].
夏安桃 ;
刘丹 .
经济地理, 2006, (04) :598-600
[2]   夜间城市意象研究 [J].
吕瑶 ;
佘高红 .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2) :90-94
[3]   大连市城市空间意象初步研究 [J].
李建宏 ;
李雪铭 .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01) :34-39
[4]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J].
李刚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 (04) :98-107
[5]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J].
冯健 .
地理科学, 2005, (02) :142-154
[6]   诗词歌赋与杭州城市意象 [J].
冯静 .
规划师, 2004, (02) :91-93
[7]   社会空间的文化意象——以乐府诗《长安道》为例 [J].
左鹏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 (04) :46-52+160
[8]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 [J].
汪原 .
新建筑, 2003, (03) :70-73
[9]   现象与意象: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的文学感知 [J].
王均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 (02) :29-37+157
[10]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调查与分析 [J].
顾朝林 ;
宋国臣 .
规划师, 2001, (02) :25-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