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层析成像及汶川地震成因探讨

被引:33
作者
韦伟 [1 ]
孙若昧 [2 ]
石耀霖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川滇菱形块体;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扬子克拉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1 [地震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云南、四川地震台网记录到的3594个地震事件的71670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求得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清晰地显示了川滇菱形块体以及松潘-甘孜块体在中、下地壳深度处低速异常显著,而四川盆地在该深度处以高速为主要特征,我们的成像结果为下地壳流模型提供了地震学方面的证据.下地壳流在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后,深部物质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向上逆冲推覆,导致应变在龙门山断裂带脆性地壳内高度积累,应变能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突然释放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在26°N以南地区的上地幔顶部低速异常明显,结合各向异性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影响了该区上地幔顶部的波速结构,并且软流圈热物质在长期的流动过程中造成了扬子克拉通在西南部的减薄.
引用
收藏
页码:831 / 8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接收函数方法估计Moho倾斜地区的地壳速度比 [J].
张洪双 ;
田小波 ;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5) :1243-1252
[2]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J].
雷建设 ;
赵大鹏 ;
苏金蓉 ;
张光伟 ;
李凤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39-345
[3]   青藏高原GPS位移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成因的数值模拟 [J].
曹建玲 ;
石耀霖 ;
张怀 ;
王辉 .
科学通报, 2009, (02) :224-234
[4]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J].
滕吉文 ;
白登海 ;
杨辉 ;
闫雅芬 ;
张洪双 ;
张永谦 ;
阮小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385-1402
[6]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7]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J].
吕江宁 ;
沈正康 ;
王敏 .
地震地质, 2003, (04) :543-554
[8]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及其构造意义[J]. 孙洁,晋光文,白登海,王立凤.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9]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J].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周民都,白志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0]   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 [J].
胡家富 ;
苏有锦 ;
朱雄关 ;
陈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1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