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带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65
作者
韩路 [1 ,2 ]
王海珍 [1 ,2 ]
于军 [1 ]
机构
[1]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河岸带; 生态过渡区; 结构与功能; 干扰; 生态恢复与重建;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3.05.008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河岸带是河流—陆地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生态过渡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阐述河岸带结构与功能基础上,分析了河岸带的影响因素与其退化机制,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理论、基本原则、生态重建技术和发展方向。认为影响河岸带结构与功能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水文与地貌过程、植被与人为干扰4个方面;识别影响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物理作用过程及其退化成因是关键,指出了生态恢复应遵循的原则与宜采用的生态重建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岸带生态恢复应在景观或流域尺度上借助"3S"技术和多学科协作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层次开展研究,甄别生态退化的主导因素,采用植被重建与水文调控技术尽可能恢复与重建原有自然景观。从系统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河岸带生态学未来研究方向。建议今后应加强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过程与功能及生态重建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合,建立能够预测河岸带结构与功能动态的数量模型和评价体系,为实现河岸带重建与高效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879 / 88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甘肃省张掖市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植被特征及生态恢复技术 [J].
张宏斌 ;
孟好军 ;
刘贤德 ;
赵维俊 ;
王兴平 .
湿地科学, 2012, 10 (02) :194-199
[2]   河岸带特征和功能研究综述 [J].
王家生 ;
孔丽娜 ;
林木松 ;
闵凤阳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 28 (11) :28-35
[3]   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郭二辉 ;
孙然好 ;
陈利顶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8) :1830-1837
[4]   黑河流域生态输水对下游植被变化影响研究 [J].
张一驰 ;
于静洁 ;
乔茂云 ;
杨宏伟 .
水利学报, 2011, 42 (07) :757-765
[5]   山西沁河上游河岸植被缓冲带评价与恢复重建研究 [J].
王劲修 ;
齐实 ;
Yaoqi Zhang ;
王惠 ;
李林英 ;
王棣 ;
余晓燕 ;
刘劲 .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11) :115-119
[6]   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环境梯度格局和演替过程 [J].
郭跃东 ;
郭晋平 ;
张芸香 ;
吉久昌 .
生态学报, 2010, 30 (15) :4046-4055
[7]   河岸带边界界定中的关键问题 [J].
张东旭 ;
郭晋平 .
山西林业科技, 2010, 39 (02) :29-32
[8]   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 [J].
陈利顶 ;
齐鑫 ;
李芬 ;
杨丽蓉 .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04) :805-811
[9]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及其设计与管理 [J].
曾立雄 ;
黄志霖 ;
肖文发 ;
雷静品 ;
潘磊 .
林业科学, 2010, 46 (02) :128-133
[10]   河岸带植被重建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 [J].
赵广琦 ;
崔心红 ;
张群 ;
朱义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01) :25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