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被引:165
作者
岳伟
王坤庆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2]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武汉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 价值追求;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1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36 +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课程观的转向 [J].
郭元祥 .
课程教材.教法 . , 2001, (06) :11-16
[2]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J].
郭湛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03) :32-38
[3]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J].
张再林 .
人文杂志, 2000, (04) :9-15
[4]   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二 交往理论(笔谈) 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 [J].
王南湜 .
求是学刊, 2000, (03) :10-13
[5]   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 [J].
熊川武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04) :9-16+8
[6]   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 [J].
高清海 .
学术月刊, 1996, (02) :3-16
[7]  
精神与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王坤庆著, 200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 2001
[9]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袁贵仁著, 1996
[10]  
学会生存[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