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性抑郁的生物学机制

被引:1
作者
张炳蔚
许晶
机构
[1]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抑郁; 老年; 血管损害; 执行功能; 认知神经科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4 [情感性精神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晚发性抑郁是指发病年龄大于60岁的一组抑郁综合征,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研究表明,晚发性抑郁的遗传因素不明显,而血管损害则与之密切相关;多数患者伴有明显的执行功能损害,痴呆的发病风险增高。围绕晚发性抑郁的两个基本特征:血管损害与认知障碍做一回顾,初步探讨了晚发性抑郁生物学机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并由此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晚发性抑郁患者情绪调节机制的ERPs研究 [J].
张炳蔚 ;
许晶 ;
赵仑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6, (02) :150-152
[2]   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调查 [J].
刘宏军 ;
孟琛 ;
汤哲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1) :794-795
[3]   揭示大脑奥秘的新途径:还原论与整合论的有机融合 [J].
吴大兴 ;
姚树桥 ;
刘鼎 .
医学与哲学, 2004, (06) :37-38
[4]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5HT1A和5-HT2A受体的变化 [J].
刘效巍 ;
许晶 ;
李晓秋 ;
张慧 ;
王俊平 ;
左萍萍 ;
杨楠 .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4, (02) :174-178
[5]   脑卒中后抑郁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变化的研究 [J].
许晶 ;
孙玉华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02) :106-108
[6]   血管性抑郁症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 [J].
王立伟 ;
赵庆莲 ;
诸索宇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0, (03) :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