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太原组沉积特征与演化

被引:31
作者
兰朝利 [1 ]
张君峰 [2 ]
陶维祥 [3 ]
张永忠 [4 ]
杨明慧 [5 ]
王金秀 [5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5]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演化; 潮控三角洲; 低能碳酸盐台地; 太原组; 神木气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神木气田太原组为特征性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含煤岩系。近期天然气勘探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为指导神木气田太原组开发和盆地太原组储层勘探,根据测井、录井、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物性和粒度资料,结合岩芯描述,研究了神木气田太原组地层组合、沉积特征、沉积环境演化、砂体宽度以及沉积相对储层控制作用。太原组地层发育了碎屑岩型、灰岩型和互层型3种组合。地层颜色、粒度、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岩石相、测井相、含有物以及沉积序列特征反映其为潮控三角洲与低能碳酸盐台地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微相,三角洲前缘远砂坝、分流间湾微相,以及碳酸盐灰坪、灰泥坪微相。太原组下部(太二段)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但宽度较窄(7.1~131.9 m),上部太一段为三角洲前缘与碳酸盐潮坪沉积,反映其经历了一个沉积水体总体逐渐加深的海侵过程和/或碎屑供应逐渐减少的沉积过程,而太一段碎屑岩与灰岩的互层沉积则反映了太原组晚期沉积水体的振荡性加深→变浅和/或陆源碎屑供应的周期性缺乏。储层主要发育在太二段高能量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中、粗砂岩中。
引用
收藏
页码:533 / 5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鄂尔多斯东北部太原组上部灰岩段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J].
姜烨 ;
李宝芳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 (03) :5-8
[22]   鄂尔多斯陆表海层序地层中的低位域沉积——以太原组上段桥头砂岩为例 [J].
姜烨 ;
李宝芳 ;
王绍昌 .
现代地质, 2001, (04) :425-430
[23]   佳县—子洲地区太原组砂体成因及对储层的影响 [J].
王兴志 ;
李凌 ;
方少仙 ;
陈冬霞 ;
扬满平 ;
付锁堂 ;
周树勋 ;
于忠平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3) :1-5
[2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特征 [J].
付金华 ;
段晓文 ;
席胜利 .
天然气工业, 2000, (06) :16-19+9
[2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规律 [J].
李良 ;
袁志祥 ;
惠宽洋 ;
刘树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3) :268-271+282
[26]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 [J].
郭英海 ;
刘焕杰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19-30
[27]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J].
翟爱军 ;
邓宏文 ;
邓祖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4) :336-340
[28]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储层发育规律 [J].
樊太亮 ;
郭齐军 ;
吴贤顺 .
现代地质, 1999, (01) :32-36
[29]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J].
郭英海 ;
刘焕杰 ;
权彪 ;
汪泽成 ;
钱凯 .
沉积学报, 1998, (03) :44-51
[30]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与储集条件 [J].
魏红红 ;
彭惠群 ;
李静群 ;
谢正温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2)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