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两期前陆盆地南北两段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18
作者
钟锴
徐鸣洁
王良书
贾东
魏国齐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江苏南京,江苏南京,江苏南京,江苏南京,河北廊坊
关键词
川西地区; 前陆盆地; 早中生代; 晚中生代; 构造演化; 沉积作用; 走滑断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中生代和晚新生代两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无论是前陆盆地的发育程度还是前陆变形特征及前渊带沉积作用 ,盆地的南、北两段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川西地区及邻区的重磁场特征 ,获得了川西地区基底性质及主要断裂带分布的研究成果。德阳—绵阳一带刚性基底对新生代变形由南向北的传播起了阻挡作用 ,奠定了新生代变形南强北弱的格局。同时 ,一系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新生代变形作用。基底性质的差异和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是造成川西前陆盆地南、北两段差异的主要制约因素 ,直接造成了南、北两段新生代变形的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2+37 +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J].
贾东 ;
陈竹新 ;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张惬 ;
魏东涛 ;
沈扬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3) :402-410
[2]   中国中西部两期前陆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气作用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肖安成 ;
冉启贵 .
石油学报, 2003, (02) :13-17
[3]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J].
刘和甫 ;
汪泽成 ;
熊保贤 ;
李永林 ;
刘立群 ;
张建珍 .
地学前缘, 2000, (03) :55-72
[4]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 [J].
罗志立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2) :85-92+94
[5]   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震区基底磁性界面与地震的研究 [J].
张先,陈秀文,赵丽,沈京秀,刘敏,虎喜风 .
中国地震, 1996, (04) :421-427
[6]   川西拗陷的沉降与龙门山的崛起附视频 [J].
崔秉荃 ;
龙学明 ;
李元林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39-45
[7]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J].
林茂炳 ;
吴山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46-55
[8]   龙门山中北段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J].
宋鸿彪 ;
刘树根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74-82
[9]   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J].
罗志立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1-7
[10]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罗志立主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