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供给能力分析

被引:22
作者
王情 [1 ]
岳天祥 [1 ]
卢毅敏 [1 ]
杜正平 [1 ]
辛晓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不详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国; 食物安全; 食物供给; 食物营养; 平衡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8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中国各类型生态系统(农田、草地、水域)的实际的食物生产能力出发,结合进出口产品中的食物部分,得出全国实际的食物供给能力,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表中的转化率,将各类食物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的3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脂肪)的产量来表示,并利用ArcGIS进行草地和农田食物供给的空间分析。以2004年为例,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能力为:热量1.601×1015kcal,蛋白质6.163×107 t,脂肪2.717×107 t。其中,中国内陆生态系统实际可供给热量1.454×1015 kcal,蛋白质4.996×107 t,脂肪2.074×107 t,分别达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的32.46%、38.33%和41.12%,内陆生态系统食物供给还有较大的增长余地。在小康水平下,中国的食物热量、蛋白质、脂肪分别可以供养人口19.12亿,20.84亿和11.03亿人,按照2010年营养目标和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热量和蛋白质的供给已经较为充足,而脂肪的供给有所不足,今后需要注重油脂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结果还表明:中国的食物供给能力中,农田占据了绝大部分,不过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的84.66%,下降到2004年的74.72%;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食物所占比例分别为4.83%5.80%、6.02%7.51%,波动较小;净进口食物所占比例逐年增长,1998年仅为4.04%,2004年增加到13.82%。通过平衡模型计算,在温饱、小康、富裕水平下,2004年中国可以供养的人口分别为:15.34亿,15.00亿和14.11亿,这表明,如果能够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植物性食物向动物性食物转化比例,均衡营养消费结构,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较为充足。
引用
收藏
页码:1229 / 124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1982—2003年中国草地生物量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辛晓平
    张保辉
    李刚
    张宏斌
    陈宝瑞
    杨桂霞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9) : 1582 - 1592
  • [2]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
    殷培红
    方修琦
    [J]. 地理学报, 2008, (10) : 1064 - 1072
  • [3] 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5) : 865 - 875
  • [4] 全球粮食、石油、煤炭储量到底有多少?
    之刚
    清颖
    [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08, (06) : 55 - 55
  • [5] 基于GIS的县域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毕继业
    朱道林
    王秀芬
    陈百明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1) : 94 - 100+313
  • [6] 中国食物安全现状与对策
    许世卫
    [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 (11) : 116 - 119+131
  • [7] 发展草地农业 确保中国食物安全
    任继周
    林惠龙
    侯向阳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3) : 614 - 621
  • [8]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马强
    [J]. 农业经济, 2006, (08) : 3 - 5
  • [9] 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
    卢布
    陈印军
    吴凯
    袁璋
    许越先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02) : 1 - 5
  • [10]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刘彦随
    吴传钧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3) : 270 -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