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被引:100
作者
孙东琪 [1 ]
张京祥 [2 ]
朱传耿 [3 ]
胡毅 [1 ]
周亮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中国; 生态环境; 变化态势; 时空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搜集整理1990、1995、2000、2005、2010年5个时间点的相关多种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借助Excel、SPSS19.0、ArcGIS10.0技术,对中国及其31个省市区、三大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计算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的变化轨迹。研究表明:①1990-2010年20年间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有所减缓,但依然很严重。②总的来看,自1990年至今,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小于破坏,生态赤字依然在扩大的态势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③中国自西向东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速度逐渐变缓。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外,自西向东区域经济、科技、文化越来越发达,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力度越来越大起到了关键作用。④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其31个省市区也是如此。因此,控制人口,改善环境,集约精细化发展,进行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调控势在必行,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详细论证、科学实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599 / 161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中国省级行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 [J].
黄宝荣 ;
欧阳志云 ;
张慧智 ;
郑华 ;
徐卫华 ;
王效科 .
生态学报, 2008, (01) :327-337
[22]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J].
厉彦玲 .
测绘科学, 2007, (05) :77-79+203
[23]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J].
高春风 .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215-219
[2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 [J].
李洪义 ;
史舟 ;
沙晋明 ;
程街亮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8) :1475-1480
[25]   基于物元分析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J].
吴华军 ;
刘年丰 ;
何军 ;
宋巍巍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6, (01) :52-55
[26]   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吉林省西部为例 [J].
付哲 ;
周云轩 ;
刘殿伟 ;
刘万崧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05) :97-102
[27]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度评价 [J].
万本太 ;
王文杰 ;
张建辉 ;
陈平 ;
程学慧 .
中国环境监测, 2003, (02) :46-53
[28]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朱晓华 ;
杨秀春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 (05)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