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重污染过程中上海市细颗粒物的来源追踪模拟研究

被引:41
作者
安静宇 [1 ,2 ,3 ]
李莉 [2 ,3 ]
黄成 [2 ,3 ]
王杨君 [4 ]
黄海英 [2 ,3 ]
陈长虹 [2 ,3 ]
严茹莎 [2 ,3 ]
李浩 [1 ,2 ,3 ]
周敏 [2 ,3 ]
卢清 [2 ,3 ]
乔利平 [2 ,3 ]
楼晟荣 [2 ,3 ]
王红丽 [2 ,3 ]
王倩 [2 ,3 ]
陈明华 [2 ,3 ]
机构
[1]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筹)
[3]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4]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
细颗粒物; 颗粒物来源追踪; 上海;
D O I
10.13671/j.hjkxxb.2014.0679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气PM2.5是当前我国城市和区域面临的最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然而PM2.5及其关键组分污染的来源不清,严重制约了人们对PM2.5的科学认知和污染防控的步伐.本研究以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利用CAMx三维模型中耦合了物种示踪机制的颗粒物来源追踪方法,探讨和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代表性城市上海及周边地区共4个源区(上海、苏南、浙北、大区域)、8类污染源(包括燃烧源、生产工艺过程、流动源、生活面源、挥发源、扬尘源、农业源、天然源)对上海城区大气中PM2.5及其关键组分包括水溶性无机离子(SO2-4、NO-3、NH+4)、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污染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月份中国东部出现严重灰霾污染期间,上海城区PM2.5的主要区域贡献为上海本地污染源排放累积(PM2.5浓度贡献平均为55.4%±22.3%)和长距离输送(38.4%±20.0%).上海地区8类主要排放源中,扬尘源贡献均值最大,达到30.7%±31.8%,其次为燃烧源18.2%±15.6%、流动源18.6%±17.5%、挥发类源16.9%±18.0%.对上海市PM2.5组分的源解析研究发现,燃烧源对细颗粒物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贡献最大,其浓度贡献分别达到56.2%和55.9%.铵盐中72.4%来源于挥发类源贡献,元素碳约78.3%来自于交通源贡献.挥发类源排放和流动源是主要的有机气溶胶贡献源,浓度贡献分别为36.2%和32.5%.
引用
收藏
页码:2635 / 264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2013年1月中国中东部大气重污染期间上海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J].
周敏 ;
陈长虹 ;
乔利平 ;
楼晟荣 ;
王红丽 ;
黄海英 ;
王倩 ;
陈明华 ;
陈宜然 ;
李莉 ;
黄成 ;
邹兰军 ;
牟莹莹 ;
张钢锋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11) :3118-3126
[2]   杭州市大气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J].
包贞 ;
冯银厂 ;
焦荔 ;
洪盛茂 ;
刘文高 .
中国环境监测, 2010, 26 (02) :44-48
[3]  
Aerosol pollution in China:Present and future impact on environment[J]. Xuexi Tiea, Junji Caob,a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 USA b SKLLQG,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10 Fenghui South Road, High-Tech Zone, Xi’an 710075, China.Particuology. 2009(06)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O3和PM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 [J].
李莉 ;
陈长虹 ;
黄成 ;
黄海英 ;
李作攀 ;
Joshua S Fu ;
Carey J Jang ;
David G Streets .
环境科学, 2008, (01) :237-245
[5]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J].
张小曳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1) :12-16
[6]   南京市PM2.5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解析 [J].
黄辉军 ;
刘红年 ;
蒋维楣 ;
黄世鸿 ;
张予燕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6) :713-722
[7]   受体模型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和进展 [J].
戴树桂,朱坦,白志鹏 .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04) :252-257
[8]  
The 2013 severe haze over southern Hebei, China: model evaluat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 L. T. Wang,Z. Wei,J. Yang,Y. Zhang,F. F. Zhang,J. Su,C. C. Meng,Q. Zhang.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4 (6)
[9]  
Size-resolved aerosol water-soluble ionic compositions in the summer of Beijing: implication of regional secondary formation[J] . Guo S.,Hu M.,Wang Z. B.,Slanina J.,Zhao Y. L..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0 (188)
[10]  
Comparison of receptor models for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Beijing, China[J] . Yu Song,Wei Dai,Min Shao,Ying Liu,Sihua Lu,William Kuster,Paul Golda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