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附视频

被引:44
作者
高建华
高抒
董礼先
张经
机构
[1]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3] 青岛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南京
[4] 江苏南京
[5] 浙江杭州
[6] 山东青岛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悬沙输送; 粒度参数; 最大浑浊带; 输运机制; 鸭绿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5 [河口、三角洲];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根据鸭绿江河口区 4 个站位的潮周期测量数据和 3 个柱状样的粒度数据,对悬沙的输送规律以及口门地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悬沙输送方向以及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表明,鸭绿江是一条落潮流占优势的河流,平均流作用、斯托克斯漂移效应以及水深与悬沙浓度的潮变化引起的悬沙输送是其河口区最主要的悬沙输送机制。3 个柱状样粒度参数自东向西的变化反映了鸭绿江口西侧沿岸地区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变小,分选变差,并且更正偏,物源的多元化特征逐渐增强。物源和河口区沿岸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以及潮相的周期变化使 3 个柱状样中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应着不同的粒径分布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边缘海陆源物质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初步分析 [J].
孙有斌 ;
高抒 ;
李军 .
科学通报, 2003, (01) :83-86
[2]   鸭绿江洪季的河口最大混浊带 [J].
金惜三 ;
李炎 .
东海海洋, 2001, (01) :1-10
[3]   古环境中沉积物粒度组分分离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J].
孙东怀 ;
安芷生 ;
苏瑞侠 ;
吴锡浩 ;
王苏民 ;
孙千里 ;
David Rea ;
Jan Bloemendal .
自然科学进展, 2001, (03) :47-54
[4]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孙东怀 ;
鹿化煜 ;
David Rea ;
孙有斌 ;
吴胜光 .
沉积学报, 2000, (03) :327-335
[5]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机制分析 [J].
沈健 ;
沈焕庭 ;
潘定安 ;
肖成猷 .
地理学报, 1995, (05) :411-420
[6]   鸭绿江下游河道演变及其对港口的影响 [J].
程岩 ;
张毅 .
泥沙研究, 1990, (02) :77-84
[7]   鸭绿江河口地貌的形成、演变与港口建设 [J].
程岩 .
海岸工程, 1988, (01) :28-36
[8]   长江口南港环流及悬移物质输运的计算分析 [J].
王康墡 ;
苏纪兰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7, (05) :627-637
[9]   我国主要河流入海径流量、输沙量及对沿岸的影响 [J].
程天文 ;
赵楚年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5, (04) :460-471
[10]   潮流脊的形成机制和发育条件 [J].
夏东兴 ;
刘振夏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4, (03) :36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