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的作用分析

被引:39
作者
颜艳梅 [1 ]
王铮 [1 ,2 ]
吴乐英 [1 ]
刘昌新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区域差异; 夏普里值; 中国;
D O I
10.13671/j.hjkxxb.2016.0102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根据IPCC方法计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数据,表明从199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基尼系数、Theil系数、对数离差均值的计算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在各省市自治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为了进一步分析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碳排放强度的回归方程,并采用夏普里值分解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整体上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最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作用逐渐加强.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贡献值分别为18.91%和26.76%,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作用也逐渐弱化.最后是城市化水平(贡献值为-1.65%),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差异.进一步采用第三产业占比表示产业结构,石油占比表示能源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碳排放强度变为反向关系.即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高,在能源结构中油的比重大,煤炭比重小,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其他地区则低.由此可见,石油比重的区域差异是影响碳强度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提升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的石油以及低碳能源可以缩减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公平的碳减排政策的制定,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参加碳减排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436 / 344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J].
陈志建 ;
王铮 ;
孙翊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5, (04) :24-29
[2]   中国省域碳强度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J].
邵燕斐 ;
王小斌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 (03) :109-113
[3]   基于Theil指数KAYA分解的中国碳排放差异性分析 [J].
王克 ;
姚幸颖 ;
刘琦媛 .
环境保护科学, 2014, 40 (05) :90-96
[4]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周杰琦 ;
汪同三 .
社会科学研究, 2014, (05) :66-73
[5]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英文) [J].
程叶青 ;
王哲野 ;
叶信岳 ;
魏也华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 (04) :631-650
[6]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 [J].
邓吉祥 ;
刘晓 ;
王铮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2) :189-200
[7]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J].
程叶青 ;
王哲野 ;
张守志 ;
叶信岳 ;
姜会明 .
地理学报, 2013, 68 (10) :1418-1431
[8]   平稳增长条件下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排放需求估算 [J].
王铮 ;
刘晓 ;
黄蕊 ;
刘慧雅 ;
翟石艳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 (01) :85-93
[9]  
A new RICEs model with the global emission reduction schemes[J]. WANG Zheng 1,3*,ZHANG Shuai 1,2 & WU Jing 1 1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3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33)
[10]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J].
孙耀华 ;
仲伟周 ;
庆东瑞 .
财贸研究, 2012, 23 (0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