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密井网识别废弃河道方法在萨北油田的应用

被引:14
作者
周银邦
吴胜和
岳大力
刘江丽
刘志鹏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废弃河道; 点坝; 剩余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废弃河道往往造成相邻河道砂体间的渗流遮挡,因此正确识别废弃河道对于进一步分析储层内部构型以及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以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小层为例,分析了废弃河道的成因,并在现代沉积的指导下综合废弃河道的测井响应特征、平面分布形态以及砂顶相对等深图方法,利用地下密井网资料在三维视窗内对连井剖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在研究区识别出9个弯月形废弃河道,废弃河道的宽度约为50~70m。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6+173 +17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J].
岳大力 ;
吴胜和 ;
刘建民 .
石油学报, 2007, (04) :99-103
[2]   地下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分析——以孤岛油田为例 [J].
何文祥 ;
吴胜和 ;
唐义疆 ;
束青林 ;
张本华 .
矿物岩石, 2005, (02) :81-86
[3]   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 [J].
赵翰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06) :16-18+43
[4]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樊中海 ;
鲁国甫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7-10+14
[5]   古河流废弃河道微相的精细描述 [J].
刘波 ;
赵翰卿 ;
王良书 ;
林春明 ;
刘绍文 .
沉积学报, 2001, (03) :394-398
[6]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J].
马世忠 ;
杨清彦 .
沉积学报, 2000, (02) :241-247
[7]  
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 岳大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
[8]  
沉积岩石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冯增昭主编, 1993
[9]  
Fluviatile fining-upwards cycles and the magnitude of palaeochannels[J] . M. R. Leeder.Geological Magazine . 1973 (3)
[10]  
The geology of fluvial deposits, sedimentary facies, basin analysis, and Petroleum geology .2 Miall A D. Springer-Verlag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