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盛期后格尔木河下切的时空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4
作者
陈艺鑫 [1 ]
张梅 [1 ]
李川川 [1 ]
李英奎 [2 ]
刘耕年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关键词
格尔木河; 河流阶地; 下切速率; 构造抬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1 [河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格尔木河河谷中发育有四级河流阶地,均形成于末次冰盛期之后。阶地的形成由构造抬升驱动,四级阶地代表的河流下切过程反映了四次阶段性构造抬升。以三岔河和纳赤台为代表的中游河段,四次河流阶段性下切速率分别为16~13kaBP(T4-T3),3.33~9.33mm/a;13~11kaBP(T3-T2),5.5~12mm/a;11~5kaBP(T2-T1),0.33~1mm/a;5kaBP(T1至今),0.6~0.8mm/a,下切速率自T4至T1先增快后减慢。上游小南川河段5kaBP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为4mm/a,显著大于三岔河和纳赤台河段,同期河流溯源侵蚀速率也较快,表明小南川局部地区全新世中期抬升强烈,应为西大滩断裂强烈活动所致。受区域性构造活动差异影响,格尔木河河流阶地在局部地区出现变形,其中在三岔河和最老冲积扇扇顶存在两个下切幅度和速度高峰值,而纳赤台河段下切和缓。表明控制昆仑河和野牛沟发育的昆仑河—野牛沟断裂、山前的红石沟断裂自末次冰盛期以来持续活动。其中,昆仑河—野牛沟断裂16~13kaBP活动速率较快,到13~11kaBP达到最快,11kaBP后减慢,与河流中下游整体构造活动趋势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540 / 155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末次冰期以来格尔木河填充-切割及驱动机制初探 [J].
陈艺鑫 ;
李英奎 ;
张跃 ;
张梅 ;
张敬春 ;
易朝路 ;
刘耕年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2) :347-359
[2]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 [J].
邱维理 ;
张家富 ;
周力平 ;
李容全 .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544-552
[3]   东昆仑山昆仑河纵剖面形貌分析及构造涵义 [J].
曹凯 ;
王国灿 ;
王岸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5) :713-721
[4]   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J].
胡道功 ;
叶培盛 ;
吴珍汉 ;
吴中海 ;
赵希涛 ;
刘琦胜 .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1012-1020
[5]  
怒江峡谷构造地貌的演化:阶地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的初步结果[J]. 顾兆炎,许冰,吕延武,A.Aldahan,D.Lal.第四纪研究. 2006(02)
[6]   东昆仑南部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及形成时代 [J].
吴珍汉 ;
胡道功 ;
吴中海 ;
刘琦胜 .
地质论评, 2006, (01) :15-24+146
[7]   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简单多片再生法 [J].
王旭龙 ;
卢演俦 ;
李晓妮 .
地震地质, 2005, (04) :615-623
[8]   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J].
王岸 ;
王国灿 ;
向树元 .
地球科学, 2003, (06) :675-679
[9]   东昆仑山构造隆升与水系演化及其发展趋势 [J].
李长安 ;
殷鸿福 ;
于庆文 .
科学通报, 1999, (02) :211-214
[10]   祁连山北麓河流阶地与新构造演化 [J].
杨景春 ;
谭利华 ;
李有利 ;
段烽军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29-23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