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52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袁万明
楼亚儿
李顺庭
鲁鑫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火山-侵入杂岩;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5 [];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2—J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3—K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 NE 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94 / 130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成因研究.[D].楼亚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06
[2]   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锆石SHRIMP测年 [J].
楼亚儿 ;
杜杨松 .
地球化学, 2006, (04) :359-366
[3]   长江中下游地区蝌蚪山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 [J].
闫峻 ;
陈江峰 ;
谢智 ;
杨刚 ;
喻钢 ;
钱卉 .
地球化学, 2005, (05) :455-469
[4]   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附视频 [J].
杜杨松 ;
李铉具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32-342
[5]   安徽铜陵地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时代——朝山辉石闪长岩锆石SHRIMP定年 [J].
王彦斌 ;
刘敦一 ;
曾普胜 ;
杨竹森 ;
田世洪 .
地球学报, 2004, (04) :423-427
[6]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花岗岩:从碰撞后到非造山 [J].
刘红涛 ;
翟明国 ;
刘建明 ;
孙世华 .
岩石学报, 2002, (04) :433-448
[7]   安徽庐枞中生代富钾火山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J].
刘洪 ;
邱检生 ;
罗清华 ;
徐夕生 ;
凌文黎 ;
王德滋 .
地球化学, 2002, (02) :129-140
[8]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壳置换:非造山过程的壳幔交换 [J].
翟明国 ;
樊祺诚 .
岩石学报, 2002, (01) :1-8
[9]   宁芜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王元龙 ;
张旗 ;
王焰 .
岩石学报, 2001, (04) :565-575
[10]   燕山期中国东部高原下地壳组成初探:埃达克质岩Sr、Nd同位素制约 [J].
张旗 ;
王元龙 ;
王焰 .
岩石学报, 2001, (04) :50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