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被引:85
作者
刘文政 [1 ]
朱瑾 [2 ]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研究进展; 地理学; 综合视角; 优先主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083001 ;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7 条
[51]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
张林波 ;
李文华 ;
刘孝富 ;
王维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78-888
[52]   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 [J].
封志明 ;
杨艳昭 ;
张晶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5) :865-875
[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J].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
肖金成 .
改革, 2008, (07) :5-15
[54]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J].
张广海 ;
刘佳 .
生态经济, 2008, (05) :81-83+90
[55]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J].
曾维华 ;
杨月梅 ;
陈荣昌 ;
李菲菲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6) :27-31
[56]   从栅格到县域: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区域差异分析 [J].
封志明 ;
杨艳昭 ;
张晶 ;
王秀芬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5) :747-755+854
[57]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
[58]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J].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
人口研究, 2007, (01) :1-10
[59]   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综述 [J].
张保成 ;
国锋 .
经济经纬, 2006, (06) :22-25
[60]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J].
许联芳 ;
杨勋林 ;
王克林 ;
李晓青 ;
张明阳 .
生态环境, 2006, (05) :11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