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被引:85
作者
刘文政 [1 ]
朱瑾 [2 ]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研究进展; 地理学; 综合视角; 优先主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083001 ;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7 条
[71]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4) :549-555
[72]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理学报, 2001, (03) :363-371
[73]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 [J].
王书华 ;
毛汉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3) :248-254
[74]   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J].
党安荣 ;
阎守邕 ;
吴宏歧 ;
刘亚岚 .
生态学报, 2000, (06) :910-915
[75]   中国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研究 [J].
王玉平 ;
卜善祥 .
煤炭经济研究, 1998, (12) :16-19
[76]   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严茂超 ;
HTOdum .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02) :20-29
[77]   中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J].
谢俊奇 .
浙江学刊, 1997, (02) :41-44
[78]   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J].
郑振源 .
中国土地科学, 1996, (04) :33-38
[79]   我国新经济开发区水环境规划研究 [J].
郭怀成,徐云麟,洪志明 ;
赵智杰,邵庆山 .
环境科学进展, 1994, (06) :14-22
[80]   四川省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J].
郭守前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2, (04)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