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砂岩沉积相的再认识

被引:38
作者
蒋裕强 [1 ]
陶艳忠 [1 ]
沈妍斐 [1 ]
蒋婵 [1 ]
王占磊 [1 ]
张本健 [2 ]
李顺 [3 ]
张国常 [4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
[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4]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晚三叠世; 沉积相; 新认识; 河道砂体; 滨浅湖滩坝砂体; 海侵; 优质储集层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学界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观点颇多。为此,基于露头剖面观察、取心井精细描述、单井剖面分析、实验室薄片鉴定,结合大量测井资料的研究应用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二段砂体为滨浅湖砂体,河流相砂体分布在龙岗—旺苍以北、广安以东的区域,川中西部—川西北部地区有海侵影响,形成质纯的石英砂岩;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期,除营山—八角场、广安—河包场地区须四段及须六段下部发育三角洲分支河道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河流入湖砂体在湖岸线不断进退、湖面总体扩张的背景下经湖流、波浪再改造、再分配形成的滨浅湖滩坝砂体。结论表明:①在川中南部地区由于受雷口坡期古凸起的影响,在该凸起区缺失须一—须二段下部地层;②受湖流运动方向影响,湖盆中的砂体在川中南部地区呈北东向展布,而在川中北部地区则呈近东西向展布;③滩坝砂体主体分布区是优质孔隙性储层的发育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50+134 +134-13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J].
罗启后 .
天然气工业, 2011, 31 (06) :21-27+122
[2]   中上扬子印支运动的地层学效应及晚三叠世沉积盆地格局 [J].
梅冥相 .
地学前缘, 2010, 17 (04) :99-111
[3]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 ;
戴朝成 ;
朱如凯 ;
翟文亮 ;
高红灿 ;
耿威 .
地质论评, 2009, 55 (04) :484-495
[4]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 [J].
胡明毅 ;
李士祥 ;
魏国齐 ;
杨威 ;
王延奇 ;
王辉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 30 (05) :5-10+376
[5]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J].
蒋裕强 ;
郭贵安 ;
陈辉 ;
陶艳忠 ;
刘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1) :18-21+104
[6]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林良彪 ;
陈洪德 ;
姜平 ;
胡晓强 ;
纪相田 ;
叶黎明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376-383
[7]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对比研究 [J].
张贵生 ;
何鲤 .
天然气工业, 2005, (10) :45-47+8
[8]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高红灿 ;
郑荣才 ;
柯光明 ;
文华国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5, (03) :38-45
[9]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段和四段砂岩沉积模式 [J].
侯方浩 ;
蒋裕强 ;
方少仙 ;
郭贵安 ;
杨金利 .
石油学报, 2005, (02) :30-37
[10]   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幂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 [J].
王金琪 .
四川地质学报, 2003, (02)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