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扬子印支运动的地层学效应及晚三叠世沉积盆地格局

被引:37
作者
梅冥相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地层学效应; 沉积盆地格局演变; 印支运动; 晚三叠世; 中上扬子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1 [三叠纪(系)];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0709 ; 081803 ;
摘要
发生在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结束了中上扬子地区自伊迪卡拉纪以来以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多数时间沉积浅水碳酸盐岩的漫长的地质历史。该地质事件受控于秦岭造山带的大规模造山隆升和华北板块的向南强烈挤压,并在华夏地块的北西向挤压,以及印支板块的向北挤压的共同作用下,在习称的"扬子地台"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基底上于晚三叠世形成一个从残留海相盆地到具有前陆性质的陆相磨拉石盆地的演变序列;而且,这个特别的盆地演变序列与松潘—甘孜地块上发育的晚三叠世前陆浊积盆地的形成和消亡过程存在时间上的对应性。因此,对中上扬子区印支运动的地层学效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沉积盆地格局演变的系统描述,为窥视古特提斯洋消亡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为重新审视长期以来作为前陆盆地典型代表的、由龙门山造山带的造山隆升所形成的"四川盆地西部前陆盆地"假象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1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   全球大地构造相刍议 [J].
李继亮 .
地质通报, 2009, 28 (10) :1375-1381
[2]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J].
陈留勤 ;
段凯波 ;
霍荣 ;
胡水清 .
高校地质学报, 2009, 15 (03) :328-338
[3]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 ;
戴朝成 ;
朱如凯 ;
翟文亮 ;
高红灿 ;
耿威 .
地质论评, 2009, 55 (04) :484-495
[4]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 [J].
翟文亮 ;
郑荣才 ;
朱如凯 ;
戴朝成 ;
高红灿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3) :268-275
[5]   川西上三叠统海绵生物礁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J].
杨荣军 ;
刘树根 ;
吴熙纯 ;
赵霞飞 .
地球学报, 2009, 30 (02) :227-234
[6]   川西北晚三叠世卡尼期硅质海绵礁—鲕滩组合的沉积相分析 [J].
吴熙纯 .
古地理学报, 2009, 11 (02) :125-142
[7]   贵州西南部三叠系杨柳井组的时代 [J].
陈立德 ;
王成源 .
地层学杂志, 2009, (01) :98-103
[8]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J].
刘少峰 ;
张国伟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1943-1960
[9]   龙门山前缘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杨荣军 ;
刘树根 ;
吴熙纯 ;
赵霞飞 ;
彭靖淞 ;
孙玮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55-462
[10]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杨长清 ;
刘树根 ;
曹波 ;
李书兵 ;
李旻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7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