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12
作者
陈留勤 [1 ,2 ]
段凯波 [1 ]
霍荣 [1 ]
胡水清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中扬子北缘; 前陆盆地; 晚三叠世; 陆相层序地层;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9.03.01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进一步归为1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2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28 / 33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J].
刘少峰 ;
张国伟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1943-1960
[2]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J].
谢庆宾 ;
朱筱敏 ;
管守锐 ;
王贵文 ;
刘少宾 ;
张周良 ;
陈方鸿 ;
薛培华 ;
韩德馨 .
沉积学报, 2003, (02) :219-227
[3]   论陆相层序地层学四分方案的可行性 [J].
董清水 ;
刘招君 ;
方石 ;
柏涛 .
沉积学报, 2003, (02) :324-327
[4]   中国层序地层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J].
徐强 ;
姜烨 ;
董伟良 ;
刘宝珺 ;
潘懋 ;
吕明 .
沉积学报, 2003, (01) :155-167
[5]   古河型演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沉积体系分析 [J].
王随继 ;
倪晋仁 ;
王光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5) :102-105+14
[6]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 [J].
徐怀大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 (02) :3-9
[7]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简介 [J].
贾进华 .
地质科技情报, 1995, (01) :23-28
[8]  
River patterns and their meaning.[J].C.R. Twidale.Earth Science Reviews.2004, 3
[9]  
Anastomosing rivers: a review of their classification; origin and sedimentary products.[J].Bart Makaske.Earth Science Reviews.2001, 3
[10]  
Death in Guizhou — Late Triassic drowning of the Yangtze carbonate platform.[J].Paul Enos;Wei Jiayong;Daniel J Lehrmann.Sedimentary Geology.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