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龙山时代陶鼎炭化残留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4
作者
郑会平 [1 ,2 ]
杨益民 [1 ,2 ]
宋国定 [1 ]
王宏 [3 ]
何努 [4 ]
胡耀武 [1 ,2 ]
王昌燧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
[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陶鼎; 炭化残留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生存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对河南淅川丹江沿岸龙山时代若干遗址出土陶鼎残片内壁残留的炭化物,开展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该类型器物所盛放或烹煮过的食物来源以及器物的用途。结果显示,δ13C值介于C3和C4类植物之间,表明大部分器物曾烹煮过C3和C4类食物,根据该地区当时为稻粟混作区的状况,推测稻、粟可能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结合δ13C与δ15N值表明部分炭化物的生物来源包括豆科类植物、食肉类动物或鱼类资源,说明先民的蛋白质摄取来源较为丰富。因此,当时陶鼎加工的食物种类并不局限于肉类,这表明了陶鼎使用功能的广泛性以及当时人类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从而深化了对古代社会食物结构以及生存环境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236 / 2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J].
凌雪 ;
陈靓 ;
薛新明 ;
赵丛苍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2) :415-421
[2]   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农业发展方式和先民食物结构变化 [J].
付巧妹 ;
靳松安 ;
胡耀武 ;
马钊 ;
潘建才 ;
王昌燧 .
科学通报, 2010, 55 (07) :593-599
[3]   陕北靖边五庄果墚动物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 [J].
管理 ;
胡耀武 ;
胡松梅 ;
孙周勇 ;
秦亚 ;
王昌燧 .
第四纪研究, 2008, (06) :1160-1165
[4]   土壤中氮含量的测定分析 [J].
周锦 .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5) :40-41
[5]   古代残留物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 [J].
杨益民 .
南方文物, 2008, (02) :20-25
[6]   宗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J].
崔亚平 ;
胡耀武 ;
陈洪海 ;
董豫 ;
管理 ;
翁屹 ;
王昌燧 .
第四纪研究, 2006, (04) :604-611
[7]   山东滕州西公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J].
胡耀武 ;
何德亮 ;
董豫 ;
王昌燧 ;
高明奎 ;
兰玉富 .
第四纪研究, 2005, (05) :561-567
[8]   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 [J].
张雪莲 ;
王金霞 ;
冼自强 ;
仇士华 .
考古, 2003, (02) :158-171
[9]   考古器物的残余物分析 [J].
吕烈丹 .
文物, 2002, (05) :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