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地貌特征:来自SRTM数字高程模型和降水量数据的约束
被引:13
作者:

王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刘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延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魏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宜昌地质勘探大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国家气象中心
[3]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宜昌地质勘探大队
来源:
关键词:
数字高程(DEM);
地质地貌;
降水量;
地表剥蚀;
喜马拉雅山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34.55 [];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03 / 622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西藏桑日县沃卡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活动及其机制探讨
[J].
吴中海
;
张永双
;
胡道功
;
赵希涛
;
叶培盛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28-1337+1449

吴中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永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胡道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叶培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J].
贾秋鹏
;
贾东
;
朱艾斓
;
陈竹新
;
胡潜伟
;
罗良
;
张元元
;
李一泉
.
地质科学 ,
2007, (01)
:31-44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元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李一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J].
张进江
;
郭磊
;
张波
.
地质科学,
2007, (01)
:16-30

张进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4]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演化: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几何形态、剥露历史和前陆沉积的约束
[J].
尹安
.
地学前缘,
2006, (05)
:416-515

尹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和地球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5]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陆内变形过程的研究
[J].
刘焰
;
Wolfgang SIEBEL
;
王猛
.
地质学报,
2006, (09)
:1274-1284+1487

刘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Wolfgang SIEBEL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Tuebingen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6]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J].
张会平
;
杨农
;
张岳桥
;
孟晖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126-135

张会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岳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孟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7]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然巴韧性剪切带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的分维几何分析与主要流变参数的估算
[J].
张波
;
张进江
;
郭磊
.
地质科学,
2006, (01)
:158-169

张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张进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郭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8]
大别山构造地貌的DEM初步分析
[J].
程三友
;
刘少峰
;
张会平
;
申旭辉
;
苏三
;
雷国静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4)
:333-340

程三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刘少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申旭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9]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刘德民
;
李德威
;
杨巍然
;
汪校锋
;
张金阳
.
地球科学,
2005, (02)
:147-152

刘德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李德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杨巍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汪校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张金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0]
西藏南部岩体裂变径迹年龄与高原隆升
[J].
赵志丹
;
莫宣学
;
郭铁鹰
;
周肃
;
董国臣
;
王亮亮
;
张凤芹
;
万景林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8)
:95-98

赵志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郭铁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周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董国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王亮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张凤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