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14
作者
刘东旺
刘泽民
沈小七
夏瑞良
李敏莉
闫素萍
凌学书
机构
[1] 安徽省地震局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现代构造应力场; 块体运动; 淮河构造变形带; 邻近块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安徽省较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历史地震分布特点 ,利用直达波最大振幅比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在对安徽淮河中游区 1974年以来近百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聚类及空间合成的基础上 ,分析了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震源断层滑动方式、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块体运动方式、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等。结果显示 :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上震源断层总体上以近走滑型或斜滑型破裂为主 ,但倾滑型破裂也占一定比例 ;该地区构造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 ,但也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其中淮北和皖中块体仍可能分别向SWW和NEE方向运动 ,并在淮河构造变形带上产生左旋剪切作用 ,呈现一定的继承性活动特征 ;各块(带 )上主压应力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在总体上较为一致 ,而各时段之间P轴方位存在一定差异 ,显示安徽淮河中游区受华北和华南应力场的共同作用 ,但其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控于华北应力场。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J].
胡新亮 ;
刁桂苓 ;
马瑾 ;
李雪英 ;
高景春 ;
王勤彩 .
地震地质, 2004, (02) :347-354
[2]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J].
程万正 ;
刁桂苓 ;
吕弋培 ;
张永久 ;
李桂芳 ;
陈天长 .
地震地质, 2003, (01) :71-87
[3]   震源机制解的系统聚类分析——以海城地震序列为例 [J].
刁桂苓 ;
于利民 ;
李钦祖 .
中国地震, 1992, (03) :88-94
[4]   安徽区域地震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J].
夏瑞良 .
地震地质, 1985, (03) :13-22
[5]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参数 [J].
梁尚鸿 ;
李幼铭 ;
束沛镒 ;
朱碚定 .
地球物理学报, 1984, (03) :249-257
[6]   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 [J].
许忠淮 ;
阎明 ;
赵仲和 .
地震学报, 1983, (03) :268-279
[7]   华北地区中小地震应力场的优势方向 [J].
魏光兴 ;
周翠英 ;
赵兴兰 .
地球物理学报, 1982, (04) :333-343
[8]   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J].
李钦祖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4) :376-388
[9]  
安徽省志[M].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震局《地震志》编辑室编,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