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绿洲—荒漠区域近地层微气象与水热交换特征

被引:11
作者
张芬 [1 ,2 ]
刘绍民 [1 ]
徐自为 [1 ]
王介民 [3 ]
朱忠礼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重庆市气候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绿洲-荒漠; 微气象; 辐射; 能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3 [中气候与小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张掖2012年5-9月"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通量观测矩阵"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航空和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了绿洲-荒漠区域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和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相对于荒漠,绿洲表现出冷、湿、风屏、增雨等"绿洲效应"。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绿洲与荒漠及绿洲内不同田块之间存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过程;平流发生时,绿洲近地层出现逆温,且湿度上升,临近戈壁的近地层湿度也上升;绿洲灌溉后气温达峰值的时间滞后;在大风天,绿洲、荒漠的风向比较一致,而小风天则受到局地环流影响,绿洲内、外风向不一致。绿洲降水量大于荒漠。绿洲土壤水分明显大于荒漠,且绿洲为灌溉控制型,荒漠为降水控制型。(2)绿洲与荒漠的太阳总辐射一致;绿洲的大气逆辐射稍大;荒漠地表反射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明显偏大,净辐射则偏小。(3)绿洲潜热通量远大于荒漠,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小于荒漠;绿洲的能量输送以潜热通量为主;荒漠以感热通量为主。晴天下午绿洲经常出现感热通量为负,潜热通量超过净辐射的现象-平流/局地环流。由于风场以及绿洲-荒漠水热条件差异程度不同,绿洲不同站点平流出现的时间及强度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1233 / 124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陆面热状况对边界层高度影响的模拟实验 [J].
赵采玲 ;
吕世华 ;
李照国 ;
李建刚 ;
韩博 .
高原气象, 2014, 33 (06) :1526-1533
[2]   西北干旱区绿洲—戈壁资料同化数据集的建立与分析 [J].
文小航 ;
吕世华 ;
董文杰 ;
奥银焕 .
高原气象 , 2014, (01) :66-79
[3]   巴丹吉林沙漠夏季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分析 [J].
奥银焕 ;
吕世华 ;
韩博 ;
李照国 .
高原气象 , 2013, (06) :1682-1691
[4]   夏季敦煌稀疏植被下垫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观测研究 [J].
王超 ;
韦志刚 ;
高晓清 ;
李振朝 ;
侯旭宏 ;
刘慧 ;
魏红 .
高原气象 , 2012, (03) :622-628
[5]  
An Overview of the 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Observatory over the Loess Plateau[J]. 黄建平,张武,左金清,闭建荣,史晋森,王鑫,常倬林,黄忠伟,杨溯,张北斗,王国印,冯广泓,袁九毅,张镭,左洪超,王式功,符淙斌,丑纪范.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6)
[6]   沙漠绿洲陆面物理过程和地气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J].
刘树华 ;
刘和平 ;
胡予 ;
张称意 ;
梁福明 ;
王建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1) :1037-1043
[7]   金塔绿洲不同下垫面辐射特征对比分析 [J].
陈世强 ;
文莉娟 ;
吕世华 ;
奥银焕 ;
张宇 .
太阳能学报, 2006, (07) :713-718
[8]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J].
马伟强 ;
马耀明 ;
李茂善 ;
Z.(Bob)SU ;
王介民 .
冰川冻土, 2005, (05) :673-679
[9]   敦煌绿洲夏季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J].
吕世华 ;
罗斯琼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2) :147-154
[10]   夏季河西地区绿洲—沙漠环境相互作用热力过程的初步分析 [J].
吕世华 ;
陈玉春 ;
陈世强 ;
朱伯承 .
高原气象, 2004, (02) :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