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张四伟 [1 ]
张武益 [1 ]
王梁 [2 ]
朱利群 [1 ]
顾克军 [3 ]
章红运 [1 ]
卞新民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小麦; 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熵;
D O I
10.19386/j.cnki.jxnyxb.2012.08.002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下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总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旋耕+连续3季稻麦秸秆还田处理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7.19%,翻耕+连续3季稻麦秸秆还田处理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了62.88%;翻耕处理的15~25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在相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旋耕处理的0~7 cm和7~15 cm土层的微生物熵显著大于翻耕处理,而15~25 cm土层的则相反。
引用
收藏
页码:6 / 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轮耕措施对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J].
孔凡磊 ;
张海林 ;
孙国峰 ;
黄光辉 ;
陈阜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2) :150-154+183
[2]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3]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汪娟 ;
蔡立群 ;
毕冬梅 ;
王新建 ;
张仁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7) :1516-1521
[4]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J].
刘定辉 ;
蒲波 ;
陈尚洪 ;
朱钟麟 ;
舒丽 .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05) :1316-1319
[5]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J].
李新爱 ;
肖和艾 ;
吴金水 ;
苏以荣 ;
黄道友 ;
黄敏 ;
刘守龙 ;
彭洪翠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0) :1827-1831
[6]   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特征 [J].
唐国勇 ;
黄道友 ;
童成立 ;
张文菊 ;
肖和艾 ;
苏以荣 ;
吴金水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3) :3429-3433
[7]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J].
李香真 ;
曲秋皓 .
土壤学报, 2002, (01) :91-98
[8]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J].
江永红 ;
宇振荣 ;
马永良 .
土壤通报, 2001, (05) :209-213
[9]   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 [J].
任天志 .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01) :71-78
[10]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