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赵甜甜 [1 ]
蔡新 [2 ]
汪云刚 [1 ]
陈继伟 [1 ]
刘德和 [1 ]
李岚 [2 ]
罗正飞 [1 ]
李朝云 [1 ]
机构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
关键词
间作; 茶树新梢; 生长; 产量;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1.17.176
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203 ;
摘要
[目的]探讨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苹果-茶间作园中的茶树和邻近未间作茶树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在年生长周期中茶树生长状况及茶鲜叶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季节,间作及对照茶树新梢生长差异较大。春、夏、秋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度较对照茶树低,冠面湿度则较对照茶树高,而在冬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湿度均与对照茶树差异不显著;间作茶树的呼吸强度极显著低于对照茶树,净光和强度极显著高于对照茶树,而光和强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间作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虽无显著影响,但因其促进茶芽提早萌发、增加了芽叶重量,进而提高了茶鲜叶产量。[结论]为复合生态茶园间作的合理配置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0251 / 1025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不同遮荫度栗茶间作模式效益评价 [J].
张纯 .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 15 (03) :139-140
[2]  
谈生态茶园建设[J]. 李志民.福建农机. 2008(02)
[3]   栗茶间作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J].
章铁 ;
刘秀清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2) :244-247
[4]   浅淡生态茶园建设 [J].
凌云强 .
茶业通报, 2005, (04) :157-158
[5]   茶树—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研究 [J].
沈洁 ;
董召荣 ;
朱玉国 ;
冯继明 ;
李晓玲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4) :89-93
[6]   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J].
王恒明 ;
吴凌志 ;
周茂山 .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02) :139-141
[7]   遮荫对夏暑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报告——茶园遮荫生态效应研究 [J].
张文锦 ;
陈常颂 ;
张应根 ;
张方舟 ;
梁月荣 ;
陈荣冰 .
茶叶科学技术, 2004, (01) :8-11
[8]   不同种植方式对坡地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及茶苗成活的影响 [J].
王家伦 ;
梁远发 ;
田永辉 ;
王国华 ;
周国兰 .
福建茶叶, 2002, (03) :15-16
[9]   人工生态茶园光效能研究 [J].
田永辉 ;
梁远发 ;
王国华 ;
王家伦 ;
周国兰 .
中国农学通报, 2001, (04) :25-27
[10]   茶园人工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 [J].
崔晓明 .
茶叶科学技术, 2001, (01)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