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碳汇与碳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条件

被引:36
作者
孟伟庆 [1 ,2 ]
吴绽蕾 [1 ]
王中良 [1 ,2 ]
机构
[1]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控制因子; 临界交替条件;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1.z2.030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组分特征,已成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汇。但是近年来对于湿地系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降水减少等原因使其碳"汇"功能减弱,湿地的碳蓄积能力下降且有转变为碳"源"的趋势。文章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份、植物类型、土壤厚度、微生物(底物、pH、温度、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湿地碳汇/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交替条件。湿地水位的高低决定湿地的氧气环境,与甲烷产生量成正相关,但却与二氧化碳产生量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湿地植物通过通气组织与根系分泌物等影响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通量,湿地植株的高度、覆盖率等也是影响湿地作为碳汇与碳源的重要因素。不同深度土层由于其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等微生物活性不同导致各个土层碳吸收、排放通量的差异,通常浅层土壤中的CO2、CH4的产生率高于深层土壤。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到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影响活跃程度的因素包括湿地底物、pH、温度与氧化还原条件等。湿地底物浓度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烷的产生率,中性或者是弱碱性环境是产甲烷菌的最适宜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甲烷产生量越大,而温度对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来实现。氧化还原电位与甲烷产生量成负相关关系,-150 mV是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最高电位。总体上,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碳吸收与排放过程的复杂,以上这些因子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最后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控制湿地向碳"源"转化的条件措施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间歇灌溉、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等来增强湿地的固碳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359 / 136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闽江河口咸草湿地冬季甲烷和二氧化碳通量及影响因子分析 [J].
刘泽雄 ;
朱瑞琴 ;
姚顺 ;
黄佳芳 .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0, 6 (03) :46-49
[2]   城市沿江芦苇湿地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 [J].
杜紫贤 ;
曾宏达 ;
黄向华 ;
魏国军 ;
李熙波 ;
张静 ;
杨玉盛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 5 (03) :49-55
[3]   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子 [J].
孙晓新 ;
牟长城 ;
石兰英 ;
程伟 ;
刘霞 ;
吴云霞 ;
冯登军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03) :535-545
[4]   湿地碳汇功能探讨:以泥炭地和芦苇湿地为例 [J].
于洪贤 ;
黄璞祎 .
生态环境, 2008, 17 (05) :2103-2106
[5]   闽江口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能力研究 [J].
王维奇 ;
曾从盛 ;
仝川 .
湿地科学, 2008, (01) :60-68
[6]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J].
段晓男 ;
王效科 ;
逯非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8, (02) :463-469
[7]  
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atabolic diversity assessed by polyphasic methods in North China[J]. HAN Xue-mei~1 WANG Ren-qing~(1,2) LIU Jian~2 WANG Meng-cheng~1 ZHOU Juan~1 GUO Wei-hua~(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Research,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10)
[8]   湿地甲烷的产生、氧化及排放通量研究进展 [J].
陈槐 ;
周舜 ;
吴宁 ;
王艳芬 ;
罗鹏 ;
石福孙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05) :726-733
[9]   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进展 [J].
段晓男 ;
王效科 ;
尹弢 ;
陈琳 .
生态环境, 2006, (05) :1091-1095
[10]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碳储量变化 [J].
刘子刚 ;
张坤民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78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