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108
作者
杨光
汪华
沈浩
杨雨然
贾松
陈文
朱华
李毅
机构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白云岩; 孔隙型储层; 岩溶储层; 勘探方向; 热水沉积; 热次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多口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栖霞组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段钻获高产工业气流,中二叠统成为该盆地现阶段最现实的接替层系之一。为明确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分析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的沉积背景和有利储层类型。结果表明:沉积环境主要为开阔台地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沉积时,古地貌西高东低,中西部生屑滩相储层较东部更为发育;地壳拉张使得中二叠统具备热水沉积、热液改造的良好条件;对勘探有利的3种储层类型为栖霞组滩相白云岩孔隙型储层、茅口组热水白云岩孔隙型储层和茅口组岩溶储层,其中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是中二叠统最有前景的勘探目标。结论认为:①川西北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灰质烃源岩生烃强度大,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物质基础;②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较厚,是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③上述3种储层类型均发育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其3套储层纵向上叠置,勘探潜力大;④剑阁—南充—丰都地区位于热次盆区带,其茅口组热水白云岩储层发育且叠加茅口组岩溶储层,天然气勘探前景好。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川中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勘探发现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J].
罗冰 ;
周刚 ;
罗文军 ;
夏茂龙 .
中国石油勘探, 2015, 20 (02) :18-29
[2]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水白云岩成因及其分布 [J].
汪华 ;
沈浩 ;
黄东 ;
石学文 ;
李毅 ;
袁小玲 ;
杨雨然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9) :25-32
[3]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中-粗晶白云岩成因 [J].
江青春 ;
胡素云 ;
汪泽成 ;
王铜山 ;
李秋芬 ;
翟秀芬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4) :503-510
[4]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杨雨 ;
黄先平 ;
张健 ;
杨光 ;
宋家荣 ;
宋林珂 ;
洪海涛 ;
谭秀成 ;
文龙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3) :38-43
[5]   川东—川中地区茅口组白云岩成因初探及“热次盆”概念的提出 [J].
李毅 ;
沈浩 ;
石学文 ;
汪华 ;
陈莎 ;
袁小玲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 36 (04) :1-3+29+5
[6]   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特征及勘探思路 [J].
陈轩 ;
赵文智 ;
刘银河 ;
周慧 ;
江青春 .
石油学报, 2013, 34 (03) :460-466
[7]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勘探 [J].
陈宗清 .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05) :1-11+78
[8]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沉积相及其勘探潜力区研究 [J].
黄先平 ;
杨天泉 ;
张红梅 .
天然气工业, 2004, (01) :10-12+101
[9]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J].
金振奎 ;
冯增昭 .
沉积学报, 1999, (03) :383-389
[10]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二叠统细-粗晶自云岩成因探讨 [J].
何幼斌,冯增昭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04)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