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水白云岩成因及其分布

被引:73
作者
汪华
沈浩
黄东
石学文
李毅
袁小玲
杨雨然
机构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中二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 硅质白云岩; 热水成因; 热次盆微相; 有利储集相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在钻揭中二叠统时常发现厚度不等的白云岩储层,但过去对该套储层的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等认识不一致,制约了其勘探进程。为此,在系统分析川东地区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基底断裂对中二叠统沉积影响的基础上,初步落实了该区中二叠统茅口组茅二a亚段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进而探讨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了热次盆、热次盆沉积微相的概念。结论认为:1茅二a亚段层状白云岩储层厚度可达30m,以细—中晶、硅质白云岩为主,其溶蚀孔洞、裂缝发育,储集性能好;2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茅二a亚段白云岩为热水成因沉积(非正常海水水成沉积),基底断裂控制了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展布;3过去认为该区W67、W83、W93等3口井因钻遇特大裂缝系统从而造就了石灰岩储层高产,而此次研究则证实,这3口井均属同一压力系统,高产原因在于其储层均为茅二a亚段白云岩储层;4热次盆沉积微相为川东地区茅口组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勘探工作应围绕这一沉积微相的分布范围展开。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再论鄂西地区见天坝生物礁白云岩的成因 [J].
陶艳忠 ;
蒋裕强 ;
强子同 ;
范嘉松 ;
朱讯 ;
王珏博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7) :19-26
[2]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非岩溶白云岩储层成因 [J].
陈洪德 ;
胡思涵 ;
陈安清 ;
赵俊兴 ;
苏中堂 .
天然气工业, 2013, 33 (10) :18-24
[3]   川东—川中地区茅口组白云岩成因初探及“热次盆”概念的提出 [J].
李毅 ;
沈浩 ;
石学文 ;
汪华 ;
陈莎 ;
袁小玲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 36 (04) :1-3+29+5
[4]   四川盆地基准井勘探历程回顾及地质效果分析 [J].
罗志立 ;
孙玮 ;
代寒松 ;
王睿婧 .
天然气工业, 2012, 32 (04) :9-12+118
[5]   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四川复合前陆盆地初析 [J].
曾庆 ;
杨光 ;
罗寿兵 ;
周建文 ;
徐世琦 ;
唐大海 ;
宋明玮 .
天然气工业, 2012, 32 (03) :29-33+124
[6]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相分析 [J].
向娟 ;
胡明毅 ;
胡忠贵 ;
孟令俊 ;
吴联钱 .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 (01) :14-19+141
[7]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勘探 [J].
陈宗清 .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05) :1-11+78
[8]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热水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冯胜斌 ;
周洪瑞 ;
燕长海 ;
彭翼 ;
袁效奇 ;
贺静 .
沉积学报, 2007, (04) :564-573
[9]   热水沉积成矿研究现状与展望 [J].
熊永柱 ;
夏斌 ;
林丽 ;
庞艳春 ;
朱弟成 .
矿产与地质, 2005, (03) :233-238
[10]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沉积相及其勘探潜力区研究 [J].
黄先平 ;
杨天泉 ;
张红梅 .
天然气工业, 2004, (01) :1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