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43
作者
刘柳红 [1 ,2 ]
朱如凯 [1 ,2 ]
罗平 [1 ,2 ]
周川闽 [1 ,2 ]
张兴阳 [1 ,2 ]
翟文亮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辫状河; 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在大量露头观察、岩心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分析,认为研究区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根据煤岩产状、砂岩中植物颈干与碎片、河道底部冲刷程度、滞留沉积类型、层理类型等特征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4种亚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浅水三角洲模式:一种为以须五段为代表的低物源供给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另一种为以须六段为代表的高物源供给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低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发育的煤是良好烃源岩,高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决口沉积为优质储层发育相带,两者匹配,构成良好的生储组合,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块。
引用
收藏
页码:667 / 6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J].
邹才能 ;
赵文智 ;
张兴阳 ;
罗平 ;
王岚 ;
刘柳红 ;
薛叔浩 ;
袁选俊 ;
朱如凯 ;
陶士振 .
地质学报, 2008, (06) :813-825
[2]   渤中25-1南油田浅水三角洲各微相粒度特征分析 [J].
加东辉 ;
吴小红 ;
赵利昌 ;
周士科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5, (04) :87-94
[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段和四段砂岩沉积模式 [J].
侯方浩 ;
蒋裕强 ;
方少仙 ;
郭贵安 ;
杨金利 .
石油学报, 2005, (02) :30-37
[4]   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产能的关系——以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为例 [J].
谢辉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 (04) :37-40
[5]   松辽盆地北部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特征与沉积动力学过程分析 [J].
楼章华 ;
袁笛 ;
金爱民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02) :211-215
[6]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J].
王家豪 ;
姚光庆 ;
赵彦超 .
沉积学报, 2004, (01) :87-94
[7]   秦岭北麓晚二叠世平顶山段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构造涵义 [J].
郑超 ;
李宝芳 ;
温显端 .
现代地质, 2003, (04) :415-420+492
[8]   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 [J].
龙国清 ;
郑俊峰 ;
黄郑 ;
靳晓军 ;
许胜利 ;
周鹤 .
河南石油, 2002, (06) :4-6+4
[9]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 [J].
何义中 ;
陈洪德 ;
张锦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68-71
[10]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 [J].
张金亮 ;
王宝清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2) :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