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43
作者
刘柳红 [1 ,2 ]
朱如凯 [1 ,2 ]
罗平 [1 ,2 ]
周川闽 [1 ,2 ]
张兴阳 [1 ,2 ]
翟文亮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辫状河; 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在大量露头观察、岩心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分析,认为研究区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根据煤岩产状、砂岩中植物颈干与碎片、河道底部冲刷程度、滞留沉积类型、层理类型等特征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4种亚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浅水三角洲模式:一种为以须五段为代表的低物源供给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另一种为以须六段为代表的高物源供给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低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发育的煤是良好烃源岩,高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决口沉积为优质储层发育相带,两者匹配,构成良好的生储组合,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块。
引用
收藏
页码:667 / 6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1]   山东滕南矿区山西组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构成和聚煤特征 [J].
薛庆远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5, (02) :43-51
[12]   鲁西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及煤聚集规律 [J].
李增学,魏久传,李守春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5, (02) :7-13
[13]   晋中北山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聚煤作用 [J].
郭英海,刘焕杰,李壮福,何康林 ;
不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1995, (01) :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