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32
作者
李亚婷 [1 ,2 ]
潘少奇 [2 ]
苗长虹 [1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经济联系网络; 空间格局; 演化; 中原经济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分别测算1996年、2010年226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首先设定同一阈值筛选有效连接,分析网络连通能力变化;再设定不同阈值,分析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网络连通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是网络稠密化和便捷化的主要原因。②节点连通能力差异很大,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等5个核心节点的地位尤其突出,其连线呈横向"T"字形状,建设"十"字形发展轴需要提升东部节点的连通能力。③网络呈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并有极化趋势,核心区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中原经济区只有提高边缘"洼地"节点连通能力才能加强与毗邻区的融合发展。④网络节点集聚现象明显,围绕次级核心节点形成了多个轴—辐结构子网络,"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的构建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多重轴—辐结构嵌套的经济联系网络。⑤郑州市等高度值节点因较强的连通能力成为网络中的中介节点,一些度值不高的节点因处于"结构洞"位置上也具有较强的中介作用,在提高中介节点连通能力的同时,需要改善低度值中介节点所在小区域的经济和交通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1239 / 125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 [J].
陈睿山 ;
叶超 ;
蔡运龙 .
人文地理, 2013, 28 (01) :43-47
[2]   地区间贸易流量的产业—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 [J].
刘卫东 ;
刘红光 ;
范晓梅 ;
陈杰 ;
唐志鹏 .
地理学报, 2012, 67 (02) :147-156
[3]   基于铁路客运网络的省际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 [J].
孟德友 ;
陆玉麒 .
地理研究, 2012, 31 (01) :107-122
[4]   山东省城镇网络结构与城镇网络角色识别——基于民国时期土货/洋货流通网络的分析 [J].
王茂军 ;
田丽英 ;
杨雪春 .
地理研究, 2011, 30 (09) :1621-1636
[5]   基于引力模型与0-1规划模型的省域经济区划——以江苏省为例 [J].
段七零 ;
毛建明 .
经济地理, 2011, 31 (08) :1239-1245
[6]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 [J].
武文杰 ;
董正斌 ;
张文忠 ;
金凤君 ;
马修军 ;
谢昆青 .
地理学报, 2011, 66 (04) :435-445
[7]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J].
赵雪雁 ;
江进德 ;
张丽 ;
侯成成 ;
李昆阳 .
经济地理, 2011, 31 (02) :218-223
[8]   四川省制造产业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J].
王茂军 ;
杨雪春 .
地理学报, 2011, 66 (02) :212-222
[9]   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 [J].
冷炳荣 ;
杨永春 ;
李英杰 ;
赵四东 .
地理学报, 2011, 66 (02) :199-211
[10]   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网络的构造与结构测度 [J].
吕康娟 ;
付旻杰 .
经济地理, 2010, 30 (11) :1785-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