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32
作者:
李亚婷
[1
,2
]
潘少奇
[2
]
苗长虹
[1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来源:
关键词:
经济联系网络;
空间格局;
演化;
中原经济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分别测算1996年、2010年226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首先设定同一阈值筛选有效连接,分析网络连通能力变化;再设定不同阈值,分析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网络连通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是网络稠密化和便捷化的主要原因。②节点连通能力差异很大,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等5个核心节点的地位尤其突出,其连线呈横向"T"字形状,建设"十"字形发展轴需要提升东部节点的连通能力。③网络呈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并有极化趋势,核心区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中原经济区只有提高边缘"洼地"节点连通能力才能加强与毗邻区的融合发展。④网络节点集聚现象明显,围绕次级核心节点形成了多个轴—辐结构子网络,"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的构建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多重轴—辐结构嵌套的经济联系网络。⑤郑州市等高度值节点因较强的连通能力成为网络中的中介节点,一些度值不高的节点因处于"结构洞"位置上也具有较强的中介作用,在提高中介节点连通能力的同时,需要改善低度值中介节点所在小区域的经济和交通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1239 / 1250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