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缘班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2
作者
刘芳晓
李德威
刘德民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班公错地区; 遥感解译; 地貌分区; 新构造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青藏高原西缘的班公错地区是青藏高原西构造结的典型区域,更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地貌演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区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对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貌分区特征以中大起伏山地(地势起伏度500~2 500 m)地貌为主,平原、台地少有发育;班公错地区断层走向分为近EW向、NW向、NE向和NNE向4组,其中近EW向为主体,断陷盆地多具有拉分断陷特征;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尤其第四纪冲洪积物和湖积物广泛展布,并受断层的控制具有线性发育特征,湖积阶地和冲洪积阶地发育,班公错北岸乌奖附近拔湖高度62 m、65 m、98 m的沉积阶地钙质堆积物年龄为(23.8±2.3)、(33.9±4.0)、(78.0±8.0)万年;区内地震频发,1970年以来的40年间,4级以上地震达到303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达到7次。众多地质事实指示该地区的中更新世以来为较强烈的、阶段性快速构造抬升和剧烈的剥蚀作用、动荡的构造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958 / 96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东昆仑、玉树、汶川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兼论大陆地震成因与预测 [J].
李德威 .
地学前缘, 2010, 17 (05) :179-192
[2]  
Temporal-Spatial Structure of Intraplate Uplif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 LI Dewei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Tibetan Plateau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0(01)
[3]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J].
周成虎 ;
程维明 ;
钱金凯 ;
李炳元 ;
张百平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 (06) :707-724
[4]   青藏高原古大湖与夷平面的关系及高原面形成演化过程 [J].
吴珍汉 ;
吴中海 ;
胡道功 ;
周春景 ;
叶培盛 ;
张耀玲 .
现代地质, 2009, 23 (06) :993-1002
[5]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J].
李德威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6) :723-742
[6]   卫星遥感在西藏安多幅1∶25万区域第四纪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J].
张绪教 ;
李团结 ;
陆平 ;
白志达 ;
徐德斌 ;
陈云芳 .
现代地质, 2008, (01) :107-115
[7]   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地貌量化分析——兼对高原“夷平面”的讨论 [J].
刘静 ;
丁林 ;
曾令森 ;
Paul TAPPONNIER ;
Yves GAUDEMER .
地学前缘, 2006, (05) :285-299
[8]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J].
李海兵 ;
Franck Valli ;
许志琴 ;
杨经绥 ;
Paul Tapponnier ;
Robin Lacassin ;
陈松永 ;
戚学祥 ;
MarieLuce Chevalier .
中国地质, 2006, (02) :239-255
[9]   数字高程模型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J].
刘少峰 ;
王陶 ;
张会平 ;
程三友 ;
孙亚平 ;
雷国静 .
地学前缘, 2005, (01) :303-309
[10]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J].
李德威 .
地球科学, 2003, (06) :5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