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玉树、汶川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兼论大陆地震成因与预测

被引:34
作者
李德威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和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下地壳层流; 盆山耦合; 热地震机理; 强震预测; 青藏高原东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汶川、玉树等强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不对称发育,伴随余震有规律地分别向东、南东和北北东方向迁移,很可能是源于恒河盆地流经亚东、当雄、安多、库赛湖、治多、玉树、甘孜、汶川的弧形下地壳"热河"的流速和流向变化形成的,下地壳热流物质正在向云南及邻区汇聚形成下地壳"热海",导致长时间跨季度构造热干旱,其影响超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地表破裂不一定受断层控制,震源也不在断层面上,下地壳流动导致中地壳发震并进一步影响上地壳形成同震脆性破裂系统。大陆板内盆山过渡带地震密集,大陆板内地震是在下地壳层流的热动力作用下导致活动地壳分层变形的产物。在大陆盆山耦合、圈层耦合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中,从大洋底部的软流圈层流进入大陆底部使得地幔软流圈加厚,底辟上升为大陆下地壳流动,为地震活动提供了巨量热能;热软化的下地壳缓慢的韧性流动孕育了大陆板内地震;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易于积累能量,发生热能与应变能的转化,产生地震,形成震源层;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和地表破裂是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载体和方式之一。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依据应当是地壳的活动性而不是断层的活动性。大陆活动构造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实际上是下地壳地震能量的聚散过程,体现在下地壳热主导的韧性流动构造与上地壳应力主导的脆性破裂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地壳热软化物质流动过程中流速、流向等突然改变触发地震,并产生共振波。大陆下地壳流层在厚度、温度、粘度、流速、流向上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温度异常、流体异常及与其相关的大气层、电场、磁场、重力场、地球化学场、应力场、应变场、生物场等异常。合理布置天空网、地面网、地下网,综合立体监测有效的地震前兆,系统地开展长期、中期和短临地震预测,能够不断地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9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Wenchuan earthquake:Brightness temperature changes from satellite infrared information[J]. ZHANG YuanSheng1,2,GUO Xiao1,2,ZHONG MeiJiao1,SHEN WenRong1,LI Wen1 & HE Bin1 1 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Lanzhou 730000,China;2 Lanzhou Base of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Lanzhou 730000,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18)
[2]   汶川地震卫星热红外亮温变化 [J].
张元生 ;
郭晓 ;
钟美娇 ;
沈文荣 ;
李稳 ;
何斌 .
科学通报, 2010, (10) :900-906
[3]  
Temporal-Spatial Structure of Intraplate Uplif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 LI Dewei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Tibetan Plateau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0(01)
[4]   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 [J].
李德威 ;
夏义平 ;
徐礼贵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110-119
[5]   龙山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 [J].
唐辉明 ;
李德威 ;
胡新丽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2) :145-152
[6]   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 [J].
杨巍然 ;
曾佐勋 ;
李德威 ;
邢集善 ;
王杰 ;
罗文行 .
地学前缘, 2009, 16 (01) :206-217
[7]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J].
李德威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6) :723-742
[8]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J].
罗文行 ;
李德威 ;
汪校锋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5) :618-626
[9]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10]   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 [J].
李德威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