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
被引:29
作者:
李德威
[1
,2
]
夏义平
[3
]
徐礼贵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3] 中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
关键词:
下地壳流动;
盆山耦合;
板内构造;
非安德森断层;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构造上相互作用,时间上同步演化。这些内在联系体现在统一的形成机制上:大陆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在大陆边缘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和大陆内部地幔柱(枝)上隆的热动力作用下,地壳由盆向山侧向流动,导致盆山地壳物质发生循环运动。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的耦合作用十分典型。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青藏高原板内盆山耦合可分为两个阶段:(1)板内造山成盆阶段,表现为180~120Ma→65~30Ma→23~7Ma从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盆山系统→青藏高原中部盆山系统→青藏高原南部盆山系统有序迁移,以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大规模板内金属成矿为特征;(2)均衡成山成盆阶段,表现为从3.6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周边沉积盆地边缘坳陷带巨厚的磨拉石沉积,以3.6MaB.P.、2.5MaB.P.、1.8~1.2MaB.P.、0.8MaB.P.和0.15MaB.P.等一系列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水系-环境变化为特征。大陆板内盆山构造演化经历从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的转换,伴随盆地主动作用转变成造山带主动作用。大陆下地壳流动和盆山耦合形成非安德森式的低角度拆离断层、波状起伏逆冲断层和异常共轭关系走滑断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9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