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

被引:39
作者
杨巍然 [1 ,2 ,3 ]
曾佐勋 [1 ,2 ,3 ]
李德威 [1 ,3 ,4 ]
邢集善 [5 ]
王杰 [6 ]
罗文行 [6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研究中心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5] 山西省地质勘察局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院
[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关键词
板内地震; 深部软流圈隆起构造; 中部三明治构造; 浅部脆性断裂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地震的本质是一个能量长期积累和突发释放的地质过程。在板内地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板内地震的三层次构造模式——软流圈上隆的深部构造、中地壳韧性流变层(低速高导层)及其上、下的强硬层组成的中部三明治构造和上地壳浅表脆性断裂构造。软流圈上隆使岩石圈减薄并为震源提供热能和机械能,提升地震三明治构造中韧性流变层的温度,且降低其粘度,相应地加大了高导层与高阻层的能干差,使得热能和机械能引起的应变能在两种不同流变性质介质边界附近强烈集中。三明治构造上面脆性断裂加速了应力集中,当活动断层达到三明治构造边界,即可触发地震的发生,引起应变能、热能的突然释放。基于以上模式,我们初步设计了对三层次构造信息的地震监测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1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J].
罗文行 ;
李德威 ;
汪校锋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5) :618-626
[2]   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J].
蔡学林 ;
朱介寿 ;
曹家敏 ;
程先琼 .
地学前缘, 2007, (03) :21-38
[3]   中国东部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矿集区关系 [J].
邢集善 ;
杨巍然 ;
邢作云 ;
刘建华 ;
赵斌 .
地学前缘, 2007, (03) :114-130
[4]   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 [J].
杨巍然 .
地学前缘, 2006, (06) :102-110
[5]   华北地区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燕山运动与深部过程 [J].
邢作云 ;
邢集善 ;
赵斌 ;
刘建华 ;
袁晓萍 .
地质论评, 2006, (04) :433-441+578
[6]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J].
贺日政 ;
赵大鹏 ;
高锐 ;
王宝善 ;
齐诚 ;
王宝善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778-787
[7]   首都圈地区地壳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其与大地震的关系 [J].
齐诚 ;
赵大鹏 ;
陈颙 ;
陈棋福 ;
王宝善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805-815
[8]   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J].
邢作云 ;
赵斌 ;
涂美义 ;
邢集善 .
地学前缘, 2005, (02) :247-262
[9]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成因及唐山地震机理研究 [J].
徐常芳 .
地学前缘, 2003, (S1) :101-111
[10]   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地球内部三维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J].
朱介寿 ;
曹家敏 ;
蔡学林 ;
严忠琼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49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