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81
作者
邢作云
赵斌
涂美义
邢集善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山西地质勘探局物理化学勘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山西地质勘探局物理化学勘察研究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山西运城,湖北武汉,山西运城
关键词
盆山; 上涌; 软流圈; 裂谷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迹法等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铲式断裂一侧造山带隆升与盆地下沉呈完全镜像对称关系。同时对大同一带新生代玄武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软流圈上涌是该带玄武岩喷发的根源,并通过对该区地震层析和大地电磁测深的剖析,推断汾渭裂谷系主体形成机制应为被动机制,而其北部的桑干河断陷形成机制则为主动机制。此外,对汾渭裂谷系的地热资源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247 / 26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 [J].
张健 ;
石耀霖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3) :222-227
[2]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J].
邢集善 ;
刘建华 ;
赵晋泉 .
山西地震, 2002, (04) :3-12
[3]   华北地壳运动新特征 [J].
杨国华 ;
韩月萍 ;
周晓燕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2, (03) :28-33
[4]   秦岭新生代构造隆升研究 [J].
刘护军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21-124
[5]   山西地震带热流体对强震活动的影响 [J].
张淑亮 ;
李冬梅 ;
马朝辉 .
地震, 2002, (01) :84-90
[6]   华北山地的水系变迁与新构造运动 [J].
吴忱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04) :1-6
[7]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J].
刘和甫 .
地球科学, 2001, (06) :581-596
[8]   中国西部新生代岩石圈汇聚和东部岩石圈离散的耦合关系与古环境格局演变的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季建清 ;
张进江 ;
刘福田 ;
刘建华 ;
闫晓蔚 .
第四纪研究, 2001, (04) :303-312
[9]   华山新生代构造抬升 [J].
尹功明 ;
卢演俦 ;
赵华 ;
李万伦 ;
李莉 ;
郭仕伦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3) :1121-1123
[10]   山西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分析 [J].
王秀文 ;
郭跃宏 ;
范雪芳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02)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