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被引:16
作者
蔡学林 [1 ]
朱介寿 [2 ]
曹家敏 [2 ]
程先琼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岩石圈; 三维结构; 高速块体; 幔块构造;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地幔动力学; 东亚大陆; 西太平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 [海洋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控制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在系统研究该区岩石圈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三维几何结构基础上,建立起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八种三维几何结构型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高原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香肠状结构、哑铃状结构、藕节状结构和板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形成与构造演化四种构造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文章在详细论述岩石圈各结构构造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具有增厚型岩石圈特性,存在大陆根,并且大陆根正在增厚过程中;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研究区存在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具有减薄型岩石圈特性,新生代晚期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被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叠加与改造。根据岩石圈三维结构型式,探讨了岩石圈形成机制与演化模式,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拆沉减薄作用以及软流圈和地幔物质上涌加热作用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俯冲碰撞?入增厚作用是东亚大陆及边缘海晚中生代以来地幔动力学最基本的表现型式,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和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38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主要进展和成果 [J].
李廷栋 .
中国地质, 2006, (04) :689-699
[2]   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J].
蔡学林 ;
朱介寿 ;
曹家敏 ;
程先琼 .
中国地质, 2006, (04) :804-815
[3]   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 [J].
万玲 ;
姚伯初 ;
曾维军 ;
吴能友 ;
夏斌 ;
朱本铎 .
中国地质, 2006, (04) :874-884
[4]   东亚地幔流动速度研究 [J].
程先琼 ;
朱介寿 ;
蔡学林 .
中国地质, 2006, (04) :896-905
[5]   全球地幔垂直流动速度研究 [J].
程先琼 ;
朱介寿 ;
蔡学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4) :1022-1028
[6]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J].
蔡学林 ;
朱介寿 ;
曹家敏 ;
阳正熙 ;
刘顺 ;
郑圻森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03) :25-34
[7]   从新疆地学断面的成果讨论中国西北盆-山区的地壳构造演化 [J].
刘训 .
地球学报, 2005, (02) :105-112
[8]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J].
蔡学林 ;
朱介寿 ;
曹家敏 ;
袁学诚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441-451
[9]   东海重磁地震综合探测剖面研究 [J].
高德章 ;
赵金海 ;
薄玉玲 ;
唐建 ;
王舜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854-862
[10]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 [J].
蔡学林 ;
朱介寿 ;
曹家敏 ;
刘顺 ;
郑圻森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4) :3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