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万年来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11
作者
葛倩 [1 ]
孟宪伟 [2 ]
初凤友 [3 ]
方银霞 [3 ]
杨克红 [3 ]
雷吉江 [3 ]
李小虎 [3 ]
赵建如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碳酸盐旋回; 低钙事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取2005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溶跃面之上获得的ZHS-176柱状样品,分析了其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近3万年来碳酸盐含量在间冰阶时较高,冰阶时降低,其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主要分为5个阶段:(Ⅰ)末次冰期以来,碳酸钙含量偏低;(Ⅱ)冰消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一个高峰;(Ⅲ)早冰后期,碳酸钙含量明显降低,出现低谷;(Ⅳ)中冰后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二个高峰;(Ⅴ)晚冰后期,碳酸钙含量略微降低。ZHS-176柱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表现出"大西洋型旋回"的特征,但在早冰后期,尤其是在8.5~7.5 ka B P时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低钙事件,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以及深海溶解作用增强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Long-term trend and abrupt events of the Holocene Asian monsoon inferred from a stalagmite δ18O record from Shennongjia in Central China [J].
EDWARDS R. Lawrence .
ChineseScienceBulletin, 2006, (02) :221-228
[2]   全球12000aBP以来火山爆发记录及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 [J].
于革 ;
刘健 .
湖泊科学, 2003, (01) :11-20
[3]   深水碳酸盐沉积研究进展 [J].
江茂生 ;
朱井泉 ;
李学杰 .
古地理学报, 2001, (04) :61-68
[4]   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冰期碳酸盐旋回附视频 [J].
汪品先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8, (01) :2-5+7-8+10-12
[5]   近2万年来南海北部与西部碳酸盐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李学杰 ;
段威武 ;
魏国彦 ;
李扬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7, (02) :10-21
[6]   伶仃洋钻孔岩心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 [J].
温孝胜 ;
赵焕庭 ;
张乔民 ;
宋朝景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7, (02) :122-127+129
[7]   全新世/冰期西赤道太平洋边缘海碳酸钙沉积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李铁钢,薛胜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4, (04) :25-32
[8]   南海深水碳酸盐沉积作用 [J].
李粹中 .
沉积学报, 1989, (02) :35-43
[9]   十三万年来南海北部陆坡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汪品先 ;
闵秋宝 ;
卞云华 ;
冯文科 .
地质学报, 1986, (03) :215-225
[10]  
L Wang,M Sarnthein,H Erlenkeuser,J Grimalt,P Grootes,S Heilig,E Ivanova,M Kienast,C Pelejero,U Pflaumann.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high-resolution sediment recor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J].Marine Geology,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