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

被引:29
作者
李宜垠
侯树芳
莫多闻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孢粉; 炭屑; 屈家岭遗址; 环境演化; 湖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湖北屈家岭遗址附近的河湖相沉积剖面及文化层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表明,距今5400-4200年间,遗址周边地区分布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大量的禾本科(Gramineae)和松属(Pinus)花粉及炭屑表明这一时期有强烈的人类活动,暖湿的气候条件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距今4200-2200年间,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和水蕨(Ceratopteris)孢子的减少反映生境干旱化,遗址周边发育由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唐松草(Thalictrum)和蕨类植物组成的坡草丛;这种生境干旱化是由气候变干和强烈人类活动所致。伴随着生境日趋干旱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走向衰亡。距今2200年前,莎草科花粉和水蕨孢子含量增加表明这一时期遗址周围生境比较湿润,与此同时,大量的禾本科花粉及高浓度的炭屑指示着又一人类活动高潮期的到来。
引用
收藏
页码:702 / 71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中国东部山地泥炭高分辨率腐殖化度记录的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 [J].
马春梅 ;
朱诚 ;
郑朝贵 ;
尹茜 ;
赵志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9) :1078-1091
[2]   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 [J].
李宜垠 ;
周力平 ;
崔海亭 .
科学通报, 2008, (09) :991-1002
[3]   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 [J].
吴立 ;
王心源 ;
张广胜 ;
肖霞云 .
古地理学报, 2008, (02) :183-192
[4]   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 [J].
赵志军 .
考古, 2004, (03) :80-87+2
[5]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 [J].
夏正楷 ;
杨晓燕 ;
叶茂林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1) :1200-1204
[6]   利用炭屑显微结构复原青铜时代的植被 [J].
崔海亭 ;
李宜垠 ;
胡金明 ;
腰希申 ;
李旸 .
科学通报, 2002, (19) :1504-1507+1522
[7]   古炭屑与古森林火 [J].
吕静 ;
王宇飞 ;
李承森 .
古地理学报, 2002, (02) :71-76
[8]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 [J].
张忠培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 (02) :1-23
[9]   中晚全新世江汉平原沔城地区古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 [J].
朱育新 ;
王苏民 ;
羊向东 ;
吴瑞金 .
湖泊科学, 1999, (01) :33-39
[10]   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 [J].
朱诚 ;
于世永 ;
卢春成 .
地理学报, 1997, (03) :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