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71
作者
徐丽娇 [1 ,2 ]
胡泽勇 [2 ,3 ]
赵亚楠 [1 ]
洪潇宇 [1 ]
机构
[1] 赤峰市气象局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温度; 降水量; 风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58个气象站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降水和风速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主体正在变暖变湿,但是高原东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变干,同时高原整体风速都在减小。(2)升温主要是夜间的最低温度贡献的。不同地区升温速率有差异,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速率明显加快;三种温度都存在准8年周期震荡,其他短周期及更长周期震荡表现不一致。(3)降水量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并且出现过多次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65年、1977年和1995年,突变前后降水的变化速率明显不同,降水存在准4年和准10年周期震荡。风速存在18~20年周期震荡。(4)青藏高原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一载荷向量均表现出全区一致的正值,中心区位于94°E-97°E一带,说明青藏高原腹地是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地区。(5)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二载荷向量大体表现出高原主体与东部以及北部边缘地带变化趋势相反,即高原主体升温(降温)时,东部及北部边缘地带是降温(升温)的。
引用
收藏
页码:911 / 91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热异常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变化的影响 [J].
周俊前 ;
刘新 ;
李伟平 ;
朱陵晶 ;
吴辉 .
高原气象 , 2016, (04) :845-853
[2]   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异常与川渝地区降水关系的数值模拟 [J].
梁玲 ;
李跃清 ;
胡豪然 ;
蒋兴文 ;
章尔震 .
高原气象, 2013, 32 (06) :1538-1545
[3]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Other Regions in the Same Latitudes and the Role of Ozone Depletion[J]. 张人禾,周顺武.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3)
[4]   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 [J].
丁一汇 ;
张莉 .
大气科学 , 2008, (04) :794-805
[5]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J].
李潮流 ;
康世昌 .
地理学报, 2006, (03) :327-335
[6]   青藏高原气候由暖干到暖湿时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J].
牛涛 ;
刘洪利 ;
宋燕 ;
陈隆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6) :763-771
[7]   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的分析 [J].
马晓波 ;
胡泽勇 .
中国沙漠, 2005, (01) :139-141
[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st 40 Years and the Detection of Climatic Jumps[J]. 牛涛,陈隆勋,周自江.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02)
[9]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J].
马晓波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3, (05) :507-512
[10]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two millennia[J]. A.Braeuni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