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伪造”的技术逻辑与法律变革

被引:38
作者
蔡士林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
“深度伪造”; 技术逻辑; 应用风险; 治理路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D911 [国家法、宪法]; TP391.41 []; TP309 [安全保密];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080203 ; 081201 ; 0839 ; 1402 ;
摘要
"深度伪造"(Deepfake)是指对图像、视频和音频进行超现实的数字伪造。尽管该技术在艺术、医疗、教育等领域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但其对既存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度冲击。"深度伪造"呈现出大众数据被深度裹挟、合成作品真伪莫辨、既存秩序规则备受冲击等技术风险。与之关联的法律风险也如影随形,具体表现为:版权规则的重构、侵害法益路径的翻新以及言论自由含义的重申。为了回应上述风险,需要根植"柔性"治理的思维,明确"深伪"的管理主体,类比"演绎作品"处置,构建层次分明的责任体系,勘定"不得诽谤"的自由界限,力图实现法律与技术共存共融之愿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4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论数据可携权在我国的引入——以开放银行为视角 [J].
邢会强 .
政法论丛, 2020, (02) :14-24
[2]   数据侦查的程序法规制——基于侦查行为相关性的考察 [J].
裴炜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9, 37 (06) :43-54
[3]   基于公开源情报的涉华暴恐问题国际舆论研究——以1996-2017年外媒报道为例 [J].
韩娜 ;
杨光 .
情报杂志 , 2019, (08) :113-120
[4]   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保护 [J].
郑志峰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9, 37 (02) :51-60
[5]   网络治理中的行业自律机制嵌入价值与推进路径 [J].
许玉镇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8, (03) :117-125+206
[6]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因应 [J].
朱体正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 (02) :97-102
[7]   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 [J].
刘艳红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10) :134-152+204
[8]   告别“街头发言者” 美国网络言论自由二十年 [J].
左亦鲁 .
中外法学, 2015, 27 (02) :417-437
[9]   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 [J].
于志刚 ;
李源粒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10) :100-120+207
[10]   “以营利为目的”与肖像权侵权责任认定——以案例为基础的实证研究 [J].
张红 .
比较法研究, 2012, (03)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