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被引:26
作者
杨冬红 [1 ,2 ]
杨学祥 [3 ]
机构
[1]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
[2] 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潮汐; 地震; 太阳黑子; 温室效应; 海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温室效应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温室气体的主体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汽.当水汽凝聚为云,就会遮蔽阳光,起到降温作用.太阳辐射量变化不足以解释气候变化的振幅,关键在于存在太阳能量积累和释放的多种效应,其中"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最为显著.太阳能在地球各圈层的不同分配也是地表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其中"地磁层漏能效应"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最为显著.气候变化周期是天文周期微力激发的结果,其能量来自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目前处于1500~1800年气候周期的变暖高峰,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6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阶段.本文通过历史资料反复核对,证实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大于11年时期、潮汐极大期、低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已经查出重复出现两个连续周期,除太阳活动变化外,强潮汐是其形成的原因.全球气候有准60年、200年、18000年等周期,这些周期与潮汐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179~200年周期,在太阳黑子活动、潮汐变化和冷暖变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形成对应的周期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冷暖变化的原因不只限于大气层本身,而确有可用于气候预测的星体运行的变化信息.规律表明,2007年开始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使我国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并将在2020年达到高潮,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引用
收藏
页码:1666 / 167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 (01) :58-70
[2]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世界地质, 2011, 30 (03) :474-480
[3]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J].
杨冬红 ;
杨德彬 ;
杨学祥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4) :926-934
[4]   火山活动的周期性及其在若干气候要素中的反映 [J].
曲维政 ;
黄菲 ;
杜凌 ;
赵进平 ;
秦婷 ;
曹勇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3) :643-655
[5]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05) :1680-1685
[6]   地磁场长期变化速率的30年周期 [J].
徐文耀 ;
HenriClaud Nataf ;
魏自刚 ;
杜爱民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29-1338
[7]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3) :1023-1027
[8]   南半球对流层气候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联系 [J].
曲维政 ;
陈璐 ;
黄菲 ;
张微 ;
朱小洁 ;
邓声贵 ;
杜凌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7) :794-803
[9]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 [J].
吕俊梅 ;
琚建华 ;
张庆云 ;
陶诗言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2) :238-249
[10]   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 [J].
孙林海 ;
赵振国 .
气象, 2004, (12)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