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29
作者
李龙波 [1 ,2 ]
涂成龙 [1 ]
赵志琦 [1 ]
崔丽峰 [1 ,2 ]
刘文景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北京研究生院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有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D O I
10.14050/j.cnki.1672-9250.2011.04.001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δ13 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属性、SOC含量和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该区域SOC深度分布和有机质δ13 C值组成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SOC含量变化范围在1.1~31.2g/kg之间,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SO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含量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荒地。但各剖面SOC在不同土壤层次处出现急剧下降。其中,阔叶林地和针叶林地在10cm深度处、灌木林地和草地在20cm深度处和荒地在5cm深度处,SOC含量急剧减少。但60cm深度以下各剖面SOC含量变化均较小。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δ13 Csoc值升高了0.5‰~3.2‰,与其它地区相比13 C富集更大。剖面δ13 Csoc值在-26.3‰~-20.8‰之间变化,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但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程度的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草地>灌木林地>荒地。这可能是由于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大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强,有机质来源较多且组成、结构不同所致。而荒地剖面坡度很大,地上植被来源较单一,表层枯枝落叶很少,故导致其剖面土壤有机质的分馏效应最低。对比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地域性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41 / 4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J].
杨晓梅 ;
程积民 ;
孟蕾 ;
韩娟娟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09) :132-135
[2]   辽东山区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碳储量研究 [J].
渠开跃 ;
冯慧敏 ;
代力民 ;
周莉 .
土壤通报, 2009, 40 (06) :1316-1320
[3]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下土壤有机碳流失规律研究 [J].
贾松伟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2) :30-33
[4]   子午岭60年辽东栎林种子质量与森林更新 [J].
程积民 ;
赵凌平 ;
程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1 (02) :10-16
[5]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J].
魏孝荣 ;
邵明安 ;
高建伦 .
环境科学, 2008, (10) :2879-2884
[6]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 [J].
袁海伟 ;
苏以荣 ;
郑华 ;
黄道友 ;
吴金水 .
生态学杂志, 2007, (10) :1579-1584
[7]   坡耕地黑土剖面有机碳的分布和δC值研究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土壤学报, 2005, (06) :957-964
[8]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 [J].
姜勇 ;
张玉革 ;
梁文举 ;
闻大中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3) :544-550
[9]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深度分布的剖面演化机制 [J].
陈庆强 ;
沈承德 ;
孙彦敏 ;
彭少麟 ;
易惟熙 ;
李志安 ;
姜漫涛 .
土壤学报, 2005, (01) :1-8
[10]   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J].
周莉 ;
李保国 ;
周广胜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1) :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