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源地水质净化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

被引:51
作者
秦伯强 [1 ]
胡维平 [1 ]
刘正文 [1 ]
谢平 [2 ]
尹澄清 [3 ]
高光 [1 ]
谷孝鸿 [1 ]
徐在宽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太湖梅梁湾; 基础环境改善; 水生植物恢复; 生态工程; 水质净化;
D O I
10.13671/j.hjkxxb.2007.01.002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生物净化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思想,在太湖北部的梅梁湾牵龙口水厂水源地实施了净化水质的生态工程试验.该水域位于太湖梅梁湾的东北岸.调查发现,由于这个地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吹程长,风浪较大,导致沉积物易于悬浮,且蓝藻也易于在此堆积;同时该水域水较深、透明度较低.为了能够净化水质,在氮磷营养盐浓度依然很高、恢复沉水植物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选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植物恢复手段,结合消浪、挡藻和控藻等技术措施,使得示范区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并达到了净化水源地水质的目的.同时,在试验区内布设大量用于附着生物富集的人工介质,如渔网.结果显示,试验区的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示范区外的参照点相比,各项水质参数改善的程度达30%60%.说明这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是有效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秦伯强
    杨柳燕
    陈非洲
    朱广伟
    张路
    陈宜瑜
    [J]. 科学通报 , 2006, (16) : 1857 - 1866
  • [2] 附着生物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藻-草型生态系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秦伯强
    宋玉芝
    高光
    [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6, (03) : 283 - 288
  • [3]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水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的赋存、循环及其交换特征[J]. 秦伯强,朱广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 [4]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秦伯强
    高光
    胡维平
    吴庆龙
    胡春华
    刘正文
    谷孝鸿
    朱广伟
    陈非洲
    [J]. 湖泊科学, 2005, (01) : 9 - 16
  • [5] 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
    刘建康
    谢平
    [J]. 生态科学, 2003, (03) : 193 - 198
  • [6]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
    秦伯强
    [J]. 湖泊科学, 2002, (03) : 193 - 202
  • [7] 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
    濮培民
    王国祥
    李正魁
    胡春华
    陈宝君
    成小英
    李波
    张圣照
    范云崎
    [J]. 湖泊科学, 2001, (03) : 193 - 203
  • [8] 净化湖泊饮用水源的物理-生态工程实验研究
    濮培民
    胡维平
    逄勇
    魏阳春
    刘雪芬
    张静仪
    颜京松
    李文朝
    SvenEricJφrgensen
    [J]. 湖泊科学, 1997, (02) : 159 - 167
  • [9] 浅型富营养湖泊的生态恢复——五里湖水生植被重建实验
    李文朝
    [J]. 湖泊科学, 1996, (S1) : 1 - 10
  • [10] Estimation of internal nutrient release in large shallow Lake Taihu, China[J] . Boqiang Qin,Guangwei Zhu,Lu Zhang,Liancong Luo,Guang Gao,Binhe Gu.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