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参数微物理方案在WRF单柱模式中的模拟检验和对比研究

被引:5
作者
梅海霞 [1 ,2 ]
沈新勇 [1 ,3 ]
王卫国 [4 ]
黄伟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4]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总署环境预测中心
关键词
单柱模式; 双参数; 冰晶; 雪; 微物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6.7 [数值预报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耦合Milbrandt 2-mon(MY)和Morrison 2-mon(MOR)两种双参数微物理方案的WRF中的单柱模式,对TWP-ICE(Tropical Warm Pool International Cloud Experiment)试验期间的个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观测资料和云分辨率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双参数微物理方案能较好地模拟出TWP-ICE期间热带云系的宏观和微观的特征。模拟的降水率、地表向下长波辐射和大气顶向外长波辐射的量级、时间演变趋势与观测相一致;总的液相和冰相水凝物的垂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总体与观测以及云分辨率模式的结果也较接近。在整个时期,两种方案水云中的雨滴宏观和微观特征差异较小,而云滴混合比在两种方案之间的差别显著;冰晶对冰云的贡献在MY方案中占据主导地位,而MOR方案中雪在冰云中扮演的角色相比于在MY方案中更为重要。微观上与MY方案相比,MOR方案中的云滴是由数量更大的小云滴构成,但冰晶却是由数量较少的大冰晶粒子构成。微物理过程转换率的区别是造成两种方案冰云宏观分布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冰晶和雪有关的微物理过程转换分析表明:活跃期两种方案中与冰晶有关的主要微物理转换项有冰晶的凝华增长、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冰晶被雪碰并以及冰晶的沉降过程。而雪主要的转换项包含沉降和凝华过程等,其中MY方案中雪的主要转换项更为丰富。该时期两种方案冰晶和雪的主要微物理转换项的垂直分布以及量级特征的差异同冰云的宏观分布相一致。季风抑制期,两种方案中冰晶主要的源汇项包括凝华增长和沉降过程。MY方案中凝华凝冻核化也是主要的源汇项之一。抑制期MOR方案中高空的雪发展较强,参与的微物理过程较MY方案更为丰富,主要转换项比MY方案高出约一个量级。
引用
收藏
页码:890 / 909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一次积层混合云系人工增雨作业的综合观测分析 [J].
蔡兆鑫 ;
周毓荃 ;
蔡淼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460-1469
[2]   利用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分析 [J].
陈英英 ;
唐仁茂 ;
李德俊 ;
向玉春 ;
袁正腾 ;
王慧娟 ;
蔡淼 .
高原气象 , 2013, (04) :1148-1156
[3]   渤海西海岸带大暴雨中尺度云团空间结构分析 [J].
李延江 ;
陈小雷 ;
张宝贵 ;
王丽荣 .
高原气象, 2013, 32 (03) :818-828
[4]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云微物理特性 [J].
刘健 .
高原气象, 2013, 32 (01) :38-45
[5]   GRAPES新云量计算方案的引进和影响试验 [J].
郑晓辉 ;
徐国强 ;
魏荣庆 .
气象, 2013, 39 (01) :57-66
[6]   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广东省酸雨特征对比分析——气象场数值模拟 [J].
邹德龙 ;
罗栩羽 ;
范绍佳 ;
钟流举 ;
樊琦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08) :1439-1446
[7]   夏季黄海表面冷水对大气边界层及海雾的影响 [J].
孟宪贵 ;
张苏平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2 (06) :16-23
[8]   一次强飑线云结构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J].
徐小红 ;
余兴 ;
朱延年 ;
刘贵华 ;
戴进 ;
岳治国 .
高原气象, 2012, (01) :258-268
[9]   “0911”华北暴雪的数值模拟及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J].
吴伟 ;
邓莲堂 ;
王式功 .
气象, 2011, 37 (08) :991-998
[10]   东北地区春季冷锋云系降水个例数值模拟及机理研究 [J].
马国忠 ;
银燕 ;
王秋京 .
黑龙江气象, 2010, 27 (04) :4-8